淡水每一年總要來上一次
這次和女兒騎腳踏車目標是一滴水紀念館與及重建街
一滴水紀念因為是地震的因緣
日本人水上勉將父親親手所蓋的房子
致贈給台灣
經過五年再將這棟房子一一建回最原始的樣子
在館內有介紹
我們今天打算騎腳踏車逛淡水
從捷運站到老街市場出口有一家捷安特
他的車況良好
而且價格不貴
一整天到他們打烊出租腳踏車250元
騎youbike可能稍微便宜一點點
但我喜歡來這家租車
因為我覺得它們車都有保養
老闆很酷
我問他說youbike有影響嗎
他冷冷回答
我不是靠這一個
有了交通工具真的方便很多
你不用走的要死累得要死
從老街騎到一滴水紀念館大約十分鐘
一路要看孩子跟上
因為這裡的車流量很多
騎到忠烈祠或是看到高爾夫球場右轉進去
找個車位停
在走路約十分鐘就到了
不用擔心無聊
因為這一路上有山有海
還有隔壁綠草如茵的高爾夫球場
真的很美
館區處處皆可見到這可愛蛙
一彎繞過又一彎
紀念館在樹間隱隱約約
轉個彎
已經到了
終於看到大門
汗水已經擦了很多回
來到這裡記的帶蚊蟲藥
因為這裡的蚊子很聰明
它們有雷達
馬上偵測到人味
馬上來瘙擾您
很多人來到這裡拍照
若不說
會不會以為是來到日本 來去鄉下住一晚 的場景
夏日蓮花水中見
這一天非常寂靜
在我們之前有一對情侶
後面就隔很久才有一兩位人來
這些屋樑可是很有歷史
陳舊的痕跡訴說他們忠於此屋的情感
來坐坐吧
日屋裡在迎賓的玄關當中
常常有一長椅提供給前來的鄰居
就坐下來
聊聊您家雞生了幾個蛋或
我家菜收成多少
現在的社會少了這股人情味
為什麼憂鬱
因為沒有說話對象
現在鐵門已封閉過去你我濃厚的人情味世界
屋子不大
但因無日常瑣物就覺得特別寬廣
在這裡有很多詳細的介紹
所以要靜下心來看看
紀念館沒有用到一根釘子
而是用上照片的卡榫方式
將此屋蓋得如此強健
看看淡水市公所介紹
一滴水紀念館是日本已故文豪水上勉之父水上覺治於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年)在日本褔井縣所蓋一棟日式木造古屋,
並透過台日多位熱心人士、苦力群志工協助,
因水上勉一生承襲日本『滴水』禪師宗思想,崇尚珍惜萬物理念,
為紀念這一份因緣,及移築過程中所有熱心人士、志工每人所付出之小如一滴水之心力,
凝聚完成此跨國移築心願,故命名為『一滴水紀念館』,
此建築於94年於日本拆卸運至台灣淡水後,歷經五年時間,終於98年底於淡水和平公園重現。
地炕
寒冬裡的暖物
超棒的
好朋友圍爐話家常
吃吃火鍋
很特別你吃我煮的菜
我吃你煮的菜
以前也沒再管衛生
你的快我的筷子大家放在一起拉來拉去
為什麼叫一滴水紀念館
因為在很多力量中都是來自於每一個人所付出
才能成就圓滿一件事物的完成
其實就是團結力量大拉
一個人做不盡天下事
吃不盡天下米
看到紅色的物品
壓驚用
一種對天地的敬畏
也是潛意識告訴自己要多多縮小自己
一座位於台灣的日本建築
單純的看它
覺得兩地情誼深厚
站這裡左看高爾夫球場的草地
前看淡水河的海景
身心真的很寬暢
被太陽曬的黃澄澄的植物
金水
從這裡就可以看到有一點坡道
往前看淡水河一片金晃晃
一滴水紀念館完
我們來到紅毛城
但不進去
我們要去文化街
短短一條街充滿文學氣息
有多家古蹟
還有文化國小國中 淡江中學 真理大學
從坡度非常陡的斜坡我們來到真理大學
真理大學早期是淡水專科學院
我和幾位朋友都在這裡認識
時光芢萳 如今這些老朋友都不知在哪裡
但是那
常常晚上但淡水夜遊
一整晚沒睡
喝茶聊天迎接晨曦的那一刻
那時候的淡水沒有現在繁華
但像極人住的地方
如同九份 美麗的山景
討厭的人潮
髒亂的街道 吵雜的空間
真理大學裡有牛津學堂
介紹建校過程
及馬偕醫生的足跡
來那麼多次
第一次碰上他有開著
當然要進去瞧一瞧
牛津學堂大家都知道是馬偕博士蓋的
從網路找到詳細資料,與大家分享
牛津學堂建於1882年,一生奉獻給台灣的馬偕博士,
以故鄉牛津郡募來的錢所建立,因此又名「牛津學堂」,
為百年歷史理學堂大書院。
馬偕在台灣四合院屋頂裝上寶塔及十字架,並配上洋窗戶,中西合璧的趣味十足。
目前作為馬偕紀念資料館、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館、
真理大學〔前身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校史館使用,
校園內另有馬偕故居、姑娘樓、牧師樓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並列為2級古蹟。
牛津學堂又稱為真理學堂大書院。1
872年到1880年間,馬偕博士以露天教學的方式,
於路邊、榕樹下、溪邊或是海邊傳教,
因感於創校之重要性,便於1880返回英國之際,籌募款項。
回到淡水後便開始興建學校。
「牛津學堂」於1882年落成,
是當時教會培訓傳教、醫療、教育等人員的基地。
馬偕為了紀念英國人的支援,乃以其故鄉郡名「牛津」來命名,以示飲水思源之意。
大太陽底下一片光源
拍出來都過於強烈的光
屋頂上一層層有像白蛇傳當中寶塔
還有閩式的清水磚
卻搭配西式的圓窗
真的很可愛
牛津學堂頗富中國傳統建築色彩,採用均衡對稱,坐北朝南,
正面為三開間,兩側各有護龍,後面並有第二落,形成四合院,今已被拆除。
同時屋脊立有八座小佛塔,以代替十字架,
今只剩六座,這可能是怕當時民眾無法接受「原罪觀念」而設計的。
建材使用清水磚與閩南瓦,皆由廈門運入,
其中小紅磚外面刷以油漆,以防風雨,
且其尺寸比本地稍扁而且長。三合土則是以蒸熟的糯米,加上石灰與糖漿搗製而成。
經過設計的牛津學堂
既有東方的特色
蘊含西方的精神
應是族群合一的另一種解釋
要再到淡江中學拍八角樓
才發現它們僅能參觀到下午四點
把機會留給下一次
其實八角樓早已來過一次
但原文留在舊部落格
未來得及處理
不知已流入何處
下午四點的淡水水面好像被度一層銀
銀光閃閃 波光粼粼真的很漂亮
小白宮也來過多次
也不願拍
最主要是在光線強烈的下午
拍到的照片都是糊成一團
不太想拍
今天有一個目標
淡水第一街-重建街
早期以為中正路是淡水的老街
但是看它並沒有多少的老房
每每質疑
在別的部落格搜尋到
原來淡水第一街是重建街
重建街在那
在福佑宮旁邊
福佑宮是媽祖廟
以前他的對面是市場
有很多可口的小吃
隨著歲月的流轉
老市場沒跟著改變
陳舊 髒亂
如今因應時勢也拆掉變成停車場
空間寬廣了
但就是觀光地
沒有多大的意義在
有一次我誤闖到
不知它就是重建街
找回這條街的歷史
每個月的第三個周六及周日
這裡都有文創小市集
提供您摸索
建構重建街的脈絡
沿這階梯上來
在左邊有一家小廟叫做萬應公
其實就是一顆大石頭
這顆石頭有甚麼特色
但是它上面寫著有求必應
想想我甚麼都有
一切皆以滿足
所以也無所求
也沒替它留下足跡
再走上來
就會看到這一座大戶
只知他是賣金紙
可惜可惜
過
樓雖簡單
它的木門及幾何形的窗戶是吸引我的主因
他的隔壁應還是這家的
有一個花草流線型的塗鴉
不同於一般塗鴉
歲月造成屋瓦已改為鐵片
雖可惜 但尚有誠意
看過很多老房舍
因無用任由他傾倒最後挖土機挖一挖
一個破落的房舍
還有人愛
從前面轉到看到這 棟紅磚屋
不免欣喜
緊急轉過來看它真面目
國都有其建築特色
台灣的紅磚
豎直 橫躺 側彎
僅一種材料變成不同的新風貌
先民智慧在有限的平民媒材
塑照民間建築美景
紅磚加石塊
我很少喜歡台灣房舍
總覺得它鄉土味過重
但這棟房我喜歡
它媲美歐洲鄉村小鎮石居
我們先民智慧真的一點都不輸給國外阿
繞道正面來看看
好可惜已深鎖的大門
說明已無人住在這
一個老舊社區
卻賦予上一個現代新名稱
沿著重建街走
僅只前段的老屋有昔日的影跡
到了後段不免質疑這是重建街最原始的原貌嗎
還有幾棟老房
因有心人加入
讓它改頭換面
看看他們特殊的招牌狗狗
還有這盆栽設計
室內更是用心
幾位年輕人百的文藝商品
還有幾棟雜草林立的房舍
重建街31、33、35、37號是九坎仔裡保持昔日街屋風貌最完整的四間房屋,
長條形狀土埆的牆壁、斗砌的門面,站在前面可讓人依稀回到十九世紀的舊日。
年輕人所製作的街圖
下一次倒想試試他們的建議
矗立崎仔頂山崙上的重建街,是淡水歷史悠久的老街,
也是外地人體驗淡水山城味道最好的一條街道。
中正路福佑宮東側窄小不起眼的巷弄,其實就是重建街的入口。
重建街原本是一條蜿延五、六百公尺的歷史街道,
是昔日滬尾街時代(註1)的頂街,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一直是繁榮鼎盛,不少淡水著名政治、金融、教育界的名人,都是世居此地。
十九世紀時,重建街分為九坎、協興、元吉三大路段,各長約一百公尺,每一段擁有數十戶殷實的富紳地主。
起落的樓滴有著九份豎崎路的魂魄
但卻沒有其吵雜
不長的一段街
蘊含著淡水歷史重要的脈絡
在老街碰到小貓
它也不理我們
自己玩
往前眺望千帆已盡
只剩觀光人頭一接一部斷湧入這海邊小鎮
太陽已打烊
新月已上 在馳名的淡水暮色中
我們沒有特地要看夕陽
只是時間恰巧
剛好可以看到
就稍留一些時間
看這平日孰悉的太陽回家
我們在這裡畫下一個小句點
禮拜堂華燈已上
期待下一次再相會
20140813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