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去過齊東老街
成排的日式宿舍倒的倒垮的垮
經過多年後
再度來到這兒
已經有些不同的現象
一條有老樹及日式宿舍的街
看起來和一班街道沒有多大差異
但在台北歷史的一頁畔也著重要的角色
在忠孝國小附近有一條具有260年歷史的古米道,它就是齊東街。
雖然它現在對大部分的台北人是陌生的,
然而它在清朝時期,卻是艋舺(萬華)經朱厝崙(中崙)、鍚口(松山),到雞籠(基隆)的交通要道。
齊東街雖只有短短的450公尺長,卻蘊涵豐富的人文景觀,及多樣的生態環境。
資料來自網路我們在齊東老街散步
台北市已將三棟建築
改建統整變成
台北琴道館
台北書畫院
及齊東詩社
繳完功德款後我不想走遠
往華山藝文方向走
有一些古蹟可看
而且台北市與國際接軌
對於古蹟已經較能用正向的態度看他
今年瘋狂拍蓮花
卻忘記阿勃勒
'
在台北科技大看到蹤跡
雖然所剩不多
但看見它的身影總是開心
明年我就知道台北科技大有阿勃勒可看
想想秋天有什麼花呢
我今天特地來看台北琴道館
對於齊東街我從網路抓到一些訊息
從將軍到平民宿舍而言
齊東街在過去是非常重要的一頁
台北琴道館原是
現正變成學習古箏的地方
琴道館與書道院建築算是一體
走起來地板都會有嘎吱嘎吱
還會有陷落的腳感
台北琴道館右側有一平台
應是互動之處
或是表演時之舞台
而在中間夾有散亂盆栽
花已盡倒是藕出
光藕身見之可愛
為保護古蹟
所以內部不能拍照
從外表看
雖然老舊
卻是舊建築蠻成功一例
齊東詩社
即被修改得好像新的
豪宅的門口
多有氣魄
因工藝增加主人的一份藝學素養
這裡的雨淋板
有黑有咖
應是時間給的禮物
客廳向外的一景
我喜歡這座椅
座於此
沉澱所有日間的不舒適
也重新統整新的一天即將面對的事項
這是台北書畫院的後景
大門
在琴道館後側就是台北書道館
和琴道館一樣都是日式房舍
內部結構格局都是一樣
但台北書道院內部可以拍照
連外觀都一樣
這扇窗很有意境吧
連地墊都有拼布圖案
國內書法界成立台北書畫院的想法已有七、八年,
前後經歷數任文化局長的規劃,如今在台北市政府的協助下,終於掛牌開幕、如願以償。
劉維公也指出,台北書畫院不只是一處推動傳統書畫藝術的空間,
也是國內外書畫愛好者交流、舉辦活動的家與基地。
位於金山南路一段30巷12號的日式宿舍為市定歷史建築,
約為1920年代到1940年代所建,木造建築、墨黑屋瓦與綠意盎然的庭院草皮相映成趣,
並與台北琴道館為鄰,文化局為了達成古蹟、歷史建築活化的目標,結合古琴及書畫藝術,
期藉由展覽、推廣,提供多樣性的藝術交流平台,使其成為都市街角中,
環繞著琴棋書畫的文化場域,也讓來訪者於書畫、古琴馨香的環境中,體驗書畫藝術、古琴藝術與生活美學。
以上資料來自台北市文化局
既是書畫
當然跟書畫有關係
這裡大都以書畫當裝飾
在這麼美的地方
寫起書法做起首座應該都很有fu
各式各樣的書法技法
在這裡可見端倪
而文房四寶在這可見
現在孩子也不需要文房四寶
他們只要一寶
電腦
齊東詩社
在齊東老街充當氣質美女
有琴有書畫當然也要有詩
齊東詩社在濟南路 27號
和琴道院一巷之隔
齊東詩舍是歷史建築,原為日治時代文官宿舍
光復後曾是空軍總司令王叔銘將軍宿舍。
文化部龍應台部長指出,齊東詩舍順利誕生,
首先要感謝「愛詩文青」成霖企業董事長歐陽明熱心捐款,
文化部龍應台部長表示,「齊東詩舍」成立的目的在振興詩的創作力、
強化詩的發言權、提高詩的能見度。
她並宣示啟動「詩的復興」計畫,
未來舉辦齊東沙龍、現代詩研習、詩的旅行、
臺灣國際詩歌節、詩的蓓蕾獎公開徵件、
臺灣詩人流浪創作系列活動,「讓詩成為臺灣的國民素養!」
以上資料來自網路
我非常喜歡這緣廊
可以聽風 賞雨 見光
開放沒多久
但外觀上已改到向新的一樣
內部隔間不太同琴畫院與書畫院
剛開展裡面有很多名詩人的手寫真跡
寫詩不容易
一手好詩如同一首歌
令人想吟頌
書法小楷寫的這麼好
真的是艱難
可是寫得好就如一幅畫
這字體好像跳舞的畫
也想隨之起舞
以前常練字
寫的字體實在是美
現在的孩子常缺乏寫字
寫的字沒幾個看得懂
還有一個多媒體室
有詩人自己親自念自己做的詩
排一天從華山文創到齊東老街散步的好地方
201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