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鹽水
我們繼續往今天得目標-後壁
因位居月津之後所以叫後壁
另一說是有一位侯伯
叫久了就變成後壁
車子要進入後壁
看到這天鵝湖
正在整修中
怎麼會有這美麗的湖泊
是新營鄉的天然湖泊
這裡是提供附近農田灌溉補充水源的簡陋蓄水設施
經過整建後
看到有拱橋
還有環湖步道
光雕景觀橋
湖畔荷花園
這些設施讓人漫步其中更加舒服
雖然無緣進入
也恰巧部分步道整修
但暫就享受這水氣就很舒服
到後壁最主要是要看菁寮
菁寮是要看什麼
就在菁寮國中是一大片的農田
完全無阻礙
看過去就是一片綠油油
真得很舒服
沒有高樓大廈
沒有多餘的東西
很純粹
就是綠油油的稻田
這也是台灣鄉村一貫的景色
一直都是這麼美
但人類從過去嫌這兒簡陋
而今卻渴望回歸田園
萬事項物皆在人心
來了來了
就是要看這金字塔
這是菁寮教會
特殊的造型得過獎
真得遠遠就可以看到這金字塔佇立在鄉間
由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所設計
他於1986年得過普立茲克建築獎後
這教堂在台灣的建築價值與時代意義更加受到重視
在歷史建築百景徵選中它可是第23名喔
聖十字教堂的建築是由四個角椎尖頂組成
分別為鐘樓 聖洗堂 聖殿 聖體小堂
外觀都全部包覆鋁皮角椎尖體
上面還有不同基督信標記
分別為公雞 鴿子 十字架 王冠
指出這些禮儀空間的特殊意義
看看這可愛的稻草堆起來的台式金字塔
而這形狀像秋收之後田間稻草堆的四個尖錐物
形狀很像帳棚
意思很符合人意
天主居住在人間的帳篷
好可惜大門得公雞造型沒拍到
這是鐘樓
上面還有可愛的牌子寫著
請勿自行敲鐘
而這句話好棒棒喔
看它乘著雲彩降來
眾目都要瞻望
剛剛得台式金字塔就是告解室
好可愛喔
讓我也想進去根神父說說話
一個童話風有很俯合鄉村味道的告解室
菁寮成為觀光勝地是因為紀錄片無米樂
崑濱伯與他的好友一生為種出無毒有機米
辛勤努力的耕耘
平常日沒開
假日才開的米食館
站在這條路上
來往的車輛是很少
所以可以放心的暫在這裡欣賞這片綠油油的自然景色
以及廣大的農田帶來視覺的寬闊感
很舒服的氛圍
我們在這裡發現土溝離這裡不遠
土溝藝術村
後來跑去雖然沒有找到多少
但又深入台灣一角落
菁寮除了教堂外
國小也是驚喜處處
雖是鄉間小學校
校內卻擁有三座古蹟
中正堂
全棟木造
民國九十二年公告為歷史建築
後壁區最早設立的小學
首認校長是日本谷義廉
起出整個學校大都是日式建築
後來大都拆了留下禮堂 辦公室 和升旗台
禮堂方位坐東朝西
磚木混和建築
基座洗石子
牆面為木製雨淋板
旁邊有一些椼樑斜撐木
建築風格不只日風格,巴西利卡世矩形集會工間
斜屋頂
舖鋼板屋架則木製
內部空間就是講堂 講堂 玄關
室內空間非常寬大
在裡面覺得清涼
儘管外面冬陽高曬
這學校給我很大的好感
除了美麗的建築外還有環境
我們繞到後面去
想去找升旗台基座
有種菜菜外
還有昆蟲的培育
還有羊 鵝
看看這一座森林簡直是森林
先前做功課
知道這裡有兩座屋即一個升旗座
為了找升旗座而進這個學校
我跟先生兩個人不斷哇哇哇
因為這座學校的樹種的都比大安森林公園還要高
而鬱鬱青青的氛圍讓人很想走進
但我們擔心時間不夠
只能眼觀而沒有進褻玩焉
校園中的森林
連台北市升學率高的學校都無法擁有這大自得美色
無意中找到升旗台
1931年升旗台就蓋好了
本來是鐵製
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被鋸掉當做炮彈原料
之後就改用木製
一直用到民國七十二年後
就被閒置至今了
繞過升旗台後
就看到漂亮又大的操場
下課後的操場一片寂靜
在這裡的孩子真的很幸福
我們瀏覽櫥窗
看到孩子畫得害羞的三太子
直心阿
不多想的心
就單純畫出來
而這些冉冉升空的天燈畫的真的像飄在空中
和禮堂同為合是建築的辦公室
在藍天下閃閃動人
材質也是磚木合製
入口門廊造型類似唐破風
雙波洩水屋面形式
我繞到後面時看見這蝸牛
第一次長那麼大看到蝸牛在樹上
而且還這麼肥潤
鄉下甚麼沒有
就這自然味遠遠超過城市
內部空間是家長會使用
還有教學器材放置空間
菁寮國小在民國85年開始推廣宋江陣
因當時的陳唐山線長非常在意傳統文化
當時王壽隆校有感覺當時技藝的流失及老藝人逐漸凋零
想說透過金獅陣
讓學生達到休閒 健身 即傳承三合一理念
當時地方耆老非常贊成
並由當時在地的技藝老師願意傳承
一直到今天
不但榮獲多樣獎項
還到各地表演
在世運都可以看到這群可愛孩子得蹤影
這下午去到禮堂時
孩子正運用下課時間要練習
看完了學校
我們回到老街上
這米倉沒人顧管
就任由人進出
盡管外面很熱
但進入米倉內一面涼爽
應該來自於這挑高的屋頂
讓風可以自由進出
剛好來了一群校外教學的孩子
空氣中充滿了孩子嘻笑講話聲
以及導遊嗶嗶哨子響聲
牆壁彩繪大大的字
因為是後壁的農會
所以就叫後農
這裡的老街很特別
都會做上框框介紹
也因為如此我們才找到崑濱伯
崑濱伯也是因為拜了影片之後大紅
我想應該來後壁的觀光客都會找他拍照吧
而整個菁寮都是冠上無米樂的故鄉
我們來到旅遊中心
想看看這裡有甚麼資料
後壁的旅遊資料都放在路邊一個小盒
有蓋子的喔
形狀很像放筷子的筷桶
非假日吧
所以很安靜
但也可以不用像擠菜市場一樣
服務人員很客氣
台灣的觀光業真的進步很多
看到大量的藍色客家花布當做窗簾
真的很好看ㄟ
而這些可愛的童話風彩繪
也讓這裡添加很多年青的味道
若不是無米樂這部紀錄片關係
後壁應該如同台灣其他鄉村一樣默默無名
誰知一番竟然讓她變成觀光勝地
還是孩子校外教學的地方
世間事真是難說阿
這座迷人的鄉村有甚麼可以看呢
很多磚造房
磚造房一堆
到處都可以看的到的磚造房
擁有土地得營養
蒜香藤在這裡展放它的嬌顏
這一片土地真的很棒
不只蒜香藤
還有很多很多美麗的花
跟種在盆中差異很大
這跟人也好像
荷蘭佔據台灣時所建立的井
我也玩了一番
在阿嬤家我常常玩
我們跟阿嬤不親
因為媽媽是童養媳
所以總是有一種隔閡
阿媽對我們也不是不好
要什麼有什麼
就是不太講話
我們倒是跟阿姨很有話說
而三位阿姨現也只剩一位
前幾年媽媽特地回後龍找過去的足跡
時代的改變
我們找已找不到過去的痕跡了
水桶不能直直下去搖不到水
因為有阻力
而是要向左或向右
才有水上來
凡事都有技巧
這裡有無米樂社區湧泉民宿
裡面有很多台灣早期的用品
我很少碰到
但在阿嬤家到是看到很多
因為阿嬤家務農
主人帶孩子玩很多早期的農用品
孩子用奶粉罐踩高蹺
過的的足跡
想想真的很快
想想台灣真的變的差異性太大
從以前渴盼年節的大魚大餐
到現在過年已經毫無資味
只有因為放年假的喜悅
來逛逛老街吧
這一家中藥行真的很美喔
這跟宜蘭很像
拿來拍古裝劇絕不誇張
這間美麗的民房
是國家三級古蹟
本名是阮家古厝
建於清朝年間
本來是嘉義鹿草得林姓望族祖厝
家道中落後賣給後壁許遷
後來運用拆遷技術
將它搬到現址
最後又以三甲梁田的價格賣給阮謙
以中藥鋪經營到現在已是第八代喔
全部用福州杉榫接而成
沒有一釘一茅
和鹽水一樣
樓上有閣樓
但從閣樓的繪圖就知其原主人的用心
我往內探
看見充滿時光味道的中藥鋪
我一直覺的中藥鋪那一格一格好像百寶箱
格格都是救人的良藥
很有年記得椅子
我往裡面一直拍一直拍
主人呢
正在睡午覺呢
可以看到櫃子裡面有很多照片
而在金得興藥鋪旁邊就有一家假日才營業的稻稻來餐廳
道道來就是慢慢來
來到後壁受到氛圍的影響
一定會稻稻來
順著這條街往後走有一些沒人住的空老房
在這鄉村中很難看到年輕人
大都是上年紀的人
土溝更是
走到後面我們又再走回來
看看這家進成自轉車店
自轉車是甚麼車
就是腳踏車
日文漢字是自轉車
我在網路上找介紹這家店的資料
看到一位年輕女孩子吳佩珊的部落格
介紹這家店
算算她應該是大學生
年輕人願意研究這種老掉牙的東西
很棒
1926年創立主人黃添丁
自台南拜師學藝後回菁寮開店
最初以販售武車(載貨)及文車(淑女車)為主
黃添丁的兒子黃協成十六歲一面種田一面跟父親學技術
繼承之後擴大營業
早年腳踏車室主要工具
老闆待人誠懇服務品質又好
在當時是四間營業最好
生鏽的木板說出經過得風霜
戰後初期買腳踏車可是奢侈品
有錢人都喜歡買腳踏車當作嫁妝
讓人家看看疼惜女兒及愛護女婿的用意
70年初機車出限腳踏車下坡了
連大型販賣店也賣起腳踏車
現在大都以販賣零件及修理為主
這幾年因為科技進步
很多古老行的職業已漸漸不見
但是腳踏車卻因為休閒風關係
再度紅起來
世界事百百種真是難講阿
只有與時俱進吧
要不然只會被遠遠的拋在後後後後後面
而台灣大花布也是一頁傳奇
這種在地聳因為外國人喜歡
maman來台灣實也很喜歡這種屬於台灣味
是我們自己覺得spp
這家老闆娘說這抱枕賣得多好
色彩鮮豔擺在素色的沙發上真得是很迷人的色彩
後壁的觀光也特別
都會在商家前面刊上一塊牌子
說明這家店的特色
崑濱伯也是其中一家
當年無米樂紀錄片在戲院上映
說明台灣農夫一種順天配地的堅實個性
我們不免俗也要來崑濱伯家走一走
崑濱伯不在家
只有她太太在家
很實在的一名女性
對於我們的進入
他沒有特別的招待
一樣坐著包著它的種子
無米樂是顏蘭權和莊益曾共同執導的台灣電影
說的就是經療四位老農民勞動的身影與樂天知命的故事
從他們身上可以體會敬天愛地愛人惜物的精神
也因為如此菁寮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
導演的拍攝手法是用貼近現實的紀錄片
以平實手法描繪台灣農民在外在環境不允許中
如何延續稻作農業
雖然劇情平實沒有大起大落
卻更具說服力
少件的優良紀錄片還贏了當時的院線片
當時票房有2000萬元收入
也捧紅了崑濱伯文林伯和煌明伯
所以在菁寮到處都可以看到無米樂等等字樣
沒有特別等後
就想說碰碰看是否可以看到劇中主角崑濱伯
另兩位主角已做古
崑濱伯也因為白內障讓眼睛呈現白霧之狀
歲月催人老阿
買了一包崑濱伯的米
他的米真的很好吃喔
熱涼都好吃
看完崑濱伯繼續往前走
非假日的關係
很多店都沒開
這也顯是最原始得菁寮
涼爽的風中有慵懶的風味在
兩三個小時把菁寮逛個大概
回到農會
看見斜前方有一做美麗的豪宅
因陽光得炙熱讓像雞無法掰出正確的色調
也因為頻遭小偷豪宅鎖上門
不讓人親近
黃家古厝1928年建立
巴洛克風格
西洋加傳統建築融合
建材大都是洗石子和紅磚
兩側間廳堂對稱的以八角式凸出
再搭配綠色的窗戶
而黃腳古厝正面背面兩側都可以看到罕見的山牆
標示著唐號紫雲
前面山牆還有荔園衍派
這家美麗的房子已經不開放
也不需難過
台灣這樣事情不少
珍惜
在此向菁寮說聲再見
我們要去看後壁車站
在車站前有無無樂紀錄片四位主角的銅像
還要在加上老牛一隻
南部有四間木造車站
後壁車站 林鳳營車站 保安車站 竹田車站
保安車站再搭台鐵有看到
是下一次的目標
旁還還有石鼓文化園區觀賞
而竹田在屏東
就要靠機運了
後壁車站是台南最北的車站
本來這一次來台男想說先來後壁
後來想想把它放在最後一天吧
說說歷史或嗎線一切早在命運中安排好
當初建造縱貫線南段時
曾家家意與曾文溪間龜畫了三條筆記線
分別是鹽水線 六甲線及後壁線
鹽水覺得路境過魚彎曲冗長而放棄
也因為如此造就今日鹽水得落寞
而六甲線是因為人口聚落有限
不具效益才作罷
後壁車站1903年興建
當始是通往關子嶺溫泉的車站
1911年關子嶺軌道株式會社曾鋪設後壁到關子嶺的輕軌
已利兩地之間的交通運輸
從此就可以看當時的興盛
成也運輸我曾在萍西看錯感恩有鐵路運輸讓平溪居民
有交通便利
難以見的得木式座椅
後壁車站主體建築為日是四坡寄棟頂
相當於廡殿頂
屋頂為水泥瓦
還有用洗石子當底座的Y型木柱支撐的迴廊
我繞到車站裡面看看
後壁車站遠遠比西部五小寶車站好命太多
這裡一天有將近兩千人進出
所以感覺這裡人聲鼎沸
在這非假日中還可以看到這麼多人等車
而這些米黃色的雨淋板
以前是漆上黑色
現在改成米黃色
多了一股歐風
好像東西漆上白色後
感覺就變了
在藍天下我們告別後壁
像意外的下一個行程-土溝前進
為甚麼要去土溝呢
因為土溝藝術村
村就是藝術村
涵括於其中得美景令我們期待
就往前吧
20161201
以上文史資料皆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