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4782.JPG

今天天氣好晴朗

路上野花香 

真好的天氣

冷了好幾天之後

看到這麼好的天氣不出來

實在太可惜了

昨晚做了功課

一大早又想改變

但是最後還是來去

艋舺

IMG_4783.JPG

有四個景點是這次主要得目標

對於萬華存在很多點點點

俗語說萬華有三多

流浪漢多 流鶯多

我真的不是看不起萬華

但對於萬華很多流浪漢我實在是凍未條

一大堆男人不上班圍著賣東西的老闆在那邊估價

IMG_4784.JPG

還有暗巷裡彩色的燈轉阿轉

一堆女孩女人阿姨擦紅抹綠

足蹬高跟鞋

手咬著菸吞雲吐霧

我知道如何解釋

我相信這只是萬華一角

但我對萬華真得是怕怕

但是萬華有很多很美的街屋跟歷史足跡

IMG_4785.JPG

這次換著不同方向車站出口

汐止到萬華只需要26分鐘

所以從汐止小都市一下子就轉到歷史悠久的大都市來

艋舺台語發音像佛典中的萬華

他的音調很像日文

所以改稱為萬華

艋舺原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語的獨木舟意思

因為萬華過去為港口

常見很多獨木舟

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經興盛一世

在清朝時與台南府城 鹿港並列為三大重要城市一府二鹿三艋舺

而今台南 鹿港都是觀光興盛之地

而萬華因龍山寺成為大陸集各地觀光客必來之地

如果萬華沒有龍山寺呢

IMG_4786.JPG

好吧第一站先來看看新富町文化市場吧

我很喜歡逛逛新富市場

雖然市場老舊

但是裡面有很多超棒的好滋味

有一次突然看到新富町文化市場剛整理好

但是尚未開幕

那時就想說一定要看

結果一等一年

今天特地來看看到底有甚麼東東

IMG_4820.JPG

1935年六月蓋好的市場

當時剛光復有很多大量得軍民遷移來台

台北市人口激增

新富市場政個營運狀況邁向最高峰

它是當時第一座也是現存日治時期公有市場中

同時表現新式衛生政策與現代建築式樣的僅存案例

馬蹄形的外觀

中央自然採光的天井

現代主義的風格

都是當時最前衛的表現

IMG_4824.JPG

1970年以後

受到環南市場開幕

東三水街攤販合法化的衝擊

新富市場漸漸沒落

IMG_4825.JPG

但是美麗的東西難以被忘懷 

2006年主體加上辦公室宿舍空間公告為市定古蹟

IMG_4826.JPG

這間在重新統整市場它可富具時代意義

它是現存日治時期公有市場中

同時表現1930年代新式衛生政策與現代建築樣是得僅存案例

IMG_4787.JPG

這兩座木造攤台應該也不多見

下面基座是水泥

現在大都改為不銹鋼

IMG_4789.JPG

IMG_4790.JPG

IMG_4791.JPG

現在這間美麗的市場背負不同的使命

設置餐桌學堂

文化學校

社區香草園

萬華文史典藏室

公眾客廳歷史展式室

創意協作空間

複合式藝術化場域 在地議題討論基地

在地與外部社群的溝通平台與創意工作者的交流空間

期待將年輕人轉變快速接受新事務能力強

能夠將萬華變成不一樣的萬華

成為活化艋舺古城的新觸媒

IMG_4792.JPG

 

IMG_4795.JPG

這家乾淨明亮的咖啡廳

坐在這裡喝一杯咖啡是一件愜意的事

但早上的咖啡已喝

下午已預計到林宅喝下午茶

所以留待下一次再來喝吧

IMG_4800.JPG

IMG_4801.JPG

這門柱有被火紋身的紀錄

IMG_4802.JPG

從修復後的窗看見外面的動態

IMG_4796.JPG

夾雜在舊市場當中的新芽

IMG_4797.JPG

來盒蒸餃吧

其實是燈

IMG_4799.JPG

IMG_4801.JPG

剛剛看火紋足跡

再近一步看看

 

IMG_4796.JPG

廚藝課程

帥哥跟美女正在裡面演練課程

很有興趣

IMG_4794.JPG

乾淨清潔明亮

完全歐美形態

跟我們以往所認識的油膩膩的教室是不一樣的氛圍

IMG_4814.JPG

我到二樓觀看廚藝學堂

真得很乾淨

還蘊含著一鼓生機勃勃的味

相信應該可以吸引很多人來這兒上課

IMG_4804.JPG

我被這保險箱的logo吸引

蹲下來看它

IMG_4805.JPG

IMG_4806.JPG

現在看可能覺得沒甚麼

因為現在年輕人很有創意性

但過去這馬蹄形

因屬使備秀的創舉吧

IMG_4808.JPG

我看很多年輕人都在這兒拍拍

我也想看看

果然以馬蹄窺天

別有一番滋味

IMG_4809.JPG

IMG_4810.JPG

IMG_4811.JPG

IMG_4812.JPG

IMG_4815.JPG

二樓未來應是多方向應用

看見兩個女生正在丈量尺寸

不管多少的古蹟或房子被大火紋身

或因天災而消失

但是不容否認的是比過去幸運多了

看見很多歷史足跡被保存

變成文化場所

提高國民的水準

IMG_4817.JPG

 

IMG_4819.JPG

IMG_4820.JPG

現代主義建築包含萬千風格,但都有相似的因素。

現代主義建築起源於1900年代,起初是簡化的形式與較少的裝飾。

從1940年代起,現代主義建築風格逐漸穩定,佔據了建築界的主流,

形成了被稱為國際風格的建築。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裡,

現代主義建築佔據了政府機構和商務建築的主流。

現代主義建築的準確起源和要素未有明確的定義,

仍待廣泛的解讀與思辨。

但現代主義建築的主基調似乎是在遵循「功能決定形式」。

以上資料來自網路

IMG_4821.JPG

很明顯得可以看到少了很多裝飾性元素

但外形簡節多了

就多了一份清爽

IMG_4825.JPG

IMG_4826.JPG

而這未開放過去是管理員的宿舍

IMG_4831.JPG

不大的新富市場很快就逛完

IMG_4832.JPG

IMG_4830.JPG

IMG_4828.JPG

一邊是新一邊是舊

一邊是過去變現在

一邊是從過去即將變成歷史

現在真正的新富市場舊 暗

一牆之隔 隔成天地

IMG_4829.JPG

IMG_4833.JPG

看見盒子中的醬菜五顏六色

這是童時每早常常被媽媽差遣到街口

或是醬菜車來到巷中

叮叮叮聲響起

我們拿著零錢及碗公來到醬菜車前

選去我們要吃的菜選

一直到現在

蜜紅豆 小黃瓜都是常常吃

這都是屬於台菜

台灣多元融合

各地菜色都有

到南門市場可以買到大江南北菜色

在台灣各小市場買的就是台菜家外省菜

現在更因外籍新娘得溶入

越南菜 印尼菜全部都可以吃的到

IMG_4834.JPG

不見天地的新富市場

不要看他暗舊

這裡有很多菜是很多人特地前來買

新富市場跟正統的的新富市場

都擁有多年的歷史足跡

IMG_4835.JPG

IMG_4836.JPG

來的時候已中午

攤位大致已收

但是還有少數攤位再營業

這很簡單沒有多餘的裝潢

與庶民的生活息息相通

對於我而言

這菜市場是我們中年婦女的百貨公司

在這裡可以撈到很多多的寶

IMG_4837.JPG

IMG_4839.JPG

而這些海報也是美麗

彷彿注入一股新流

IMG_4840.JPG

一直逛逛出去

看到這做二層樓得木房

大好的天氣

處在逆光下

拍出一片模糊

我選擇放棄

IMG_4842.JPG

剝皮寮下一次我再來專訪它

因為今天我目標不在這

萬華果然不愧是歷經風霜得地方

處處都是古蹟

IMG_4843.JPG

龍山寺隨時都是這麼多人

我也放棄了

其實是留在下一次再來

對於來去變化大的天氣

不常運動的我

不是能適應的快

IMG_4844.JPG

很多人都等著鑽

但我知足

金銀財寶在我出世時早已注定好

現在咬菜根都能知曉真滋味

所以多一些錢讓我買奢侈物

沒錢 那就罷了

IMG_4845.JPG

IMG_4846.JPG

IMG_4847.JPG

元宵節已過

但這些應景的花燈

做的真精緻

IMG_4848.JPG

IMG_4849.JPG

IMG_4850.JPG

 

IMG_4852.JPG

IMG_4853.JPG

我看了很久

才發現不織布黏出來

好看

IMG_4854.JPG

而這些燈籠就掛在龍山寺外側

相信晚間點燈一定很美麗

但我不打算留下來欣賞

IMG_4855.JPG

通常欣賞龍山寺不會繞到後段

都是直接在前面看

我要到西園路往這兒走

看到這美美的窗

IMG_4856.JPG

被薰黑的紅磚

是煙嗎

IMG_4857.JPG

沒到過這兒

我要去看朝北醫院

今天又沒帶手機

無法用地圖

還好昨晚有先做功課

連後來去林宅都是憑印象

IMG_4858.JPG

在西園路上還有木頭房子

壽命應該不長了

時間的洪流狂野的帶走所有不輔合時代的人事物

若沒有人特意去注意

很快就被時間巨人吞噬掉

IMG_4859.JPG

正在想我應該往前走

還是要往左邊走

就這樣看到位居在青山宮旁的朝北醫院

這是我今天來的第二站

IMG_4860.JPG

西園路屬於萬華的發跡地之一

這裡的時間是緩慢的

所以高樓大廈不多

相對得朝北醫院就不會顯得那麼巨大

IMG_4861.JPG

 

位於北市西園路貴陽街口的朝北醫院,是2層樓式巴洛克建築,

日本時代原屬於前台灣遞信協會所有,後由萬華當地知名西醫李朝北承買,

於1921年開設朝北醫院。該建築主體以磚木構造為主,

牆體採用紅磚砌成,立面飾以洗石子,

精細的石雕裝飾與氣派門樓,可窺見昔日風光,

IMG_4862.JPG

朝北醫院建築風格氣派,且位於三角窗,地理位置良好,

是萬華地區少數僅存的日本時代醫院建築;

過去曾有日本料理店進駐,

爾後店家遷出後就閒置至今。

以上歷史資料來自網路

IMG_4863.JPG

這間醫院雖然是古蹟

但確門窗緊閉不開放

只能欣賞外表

而建立的屋主李朝北先生資料也是少之又少

.李朝北為1893年出生,1919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依學院(台大醫學院前身),

1936-1939年曾任臺北州臺北市會議會為日據時期第一屆民選議員。

2.1921年在貴陽街、西園路口開設朝北醫院,曾兼職林本源博愛醫院院長,

從醫50多年。看診科別包含內科、兒科、耳鼻科、皮膚科、婦產科、外

傷縫合等。

3.朝北醫院,為日據時期萬華著名的醫院之一,在當年有「北仁安南朝北」的說法。

仁安醫院我去過

而開設為咖啡廳得順天醫院我也進去過

IMG_4864.JPG

IMG_4865.JPG

巴洛克風格建築

IMG_4866.JPG

IMG_4867.JPG

科林斯柱

加上兩個像燈籠的原球

將整個建築添加趣味

IMG_4868.JPG

IMG_4869.JPG

IMG_4870.JPG

連這放匾額的框飾都這麼美麗

IMG_4871.JPG

IMG_4872.JPG

看完了朝北醫院順著往前走

一時不知往左或往右

就順著往前直走

看到這一落磚牆

被著青蛙吸引進去

IMG_4873.JPG

IMG_4874.JPG

但旁邊卻是死巷

回頭來著一面磚牆

質樸好有生活感

IMG_4875.JPG

IMG_4876.JPG

就這樣繞著

看到一大塊帆布蓋著的建築

我實很好奇這底建築

甚麼時候蓋好開放

一看竟然是謝宅

IMG_4877.JPG

IMG_4878.JPG

全部被封死

往近一看還可以看到星光旅社的信箱

IMG_4879.JPG

我從網路上找到艋舺的生活記憶

是謝家的後代

對這棟豪宅有介紹

四伯父的豪宅為艋舺名人歐陽長庚所建,

二次大戰日本苦戰之下臺灣經濟極度蕭條,

歐陽後代和四伯父為老松同學,

因此將豪宅賣給了在廈門經商賺了錢的四伯父。

由於歐陽氏對豪宅的珍愛不捨,

他要求四伯父必須承諾不會拆屋賣地並發下重誓才賣給他。

四伯父年老重病之時,為了信守諾言,

將豪宅捐給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依〈文化資產保護法〉核定為宅第類古蹟。

目前艋舺謝宅由堂弟謝東昇管理,

他可以說是花了畢生精力和財力,為這棟古蹟收集整理了所有的文件和資料,令人敬佩。

IMG_4880.JPG

但是後代也對這棟備列為古蹟的豪宅興起訴訟

與林宅同心協力不一樣的光景

真是一樣米養百樣人

看完謝家我直接繞市場出去

來到地藏庵這條街西昌街 

IMG_4882.JPG

被這棟還在營業得木房子所吸引

走到對面拍照

看到這裡有一整列的房子

也是可能隨時會消逝的氛圍

IMG_4883.JPG

IMG_4884.JPG

IMG_4880.JPG

其中有一間已經不見

而另外一間已經削掉一半

後來我才知道這條街就是青草巷前面

當然並沒有走冤尪路

我只是順著過去的足跡

做一趟歷史的微旅行

我在這裡看到很多所謂的清茶館

卻看到男男女女坐著喝茶聊天

或著坐在板凳上

較卻打得很開

隱約中都可以看到內褲的存在

我不知道所謂的清茶館代表什麼意義

有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氛圍

IMG_4881.JPG

青草巷中的青草芳香怡人

一進入短短的青草巷

如同來到一座森林

尤其青草巷鐘看似不起眼的小草野花

對人體都有益

所以這裡聞來的空氣非常迷人

而在大熱天一進入青草巷

瞬間清涼起來

IMG_4885.JPG

我繞回龍山寺是要過來看仁濟醫院

IMG_4886.JPG

在舊仁濟醫院的正對面已開了一座美輪美奐的新仁濟醫院

舊仁濟醫院醫院目前即有復健科及牙科

IMG_4887.JPG

IMG_4888.JPG

台北仁濟院起源可追溯至清朝年間,

前身為保嬰局、育嬰堂、回春院、養濟院、同善堂等慈善機構。

保嬰局設立於1866年,一開始收容無辜女棄嬰,後改為恤救貧兒童。

而1870年設立之育嬰堂,收養棄嬰、孤兒及貧苦無以教養之子女。

回春院設立於1875年,主要為收容救濟行旅病人,

養濟院設立於1879年,為賑濟鰥寡孤獨及殘廢無告之窮民所設。

同善堂設立於1886年,主要為客死台北之軍官、旅人提供停柩器憩之所而設立。

在1899年,育嬰堂、養濟院、同善堂合併,於艋舺育嬰堂原址設立台北仁濟院,

並於1904~1905 年分別再併入回春院及保嬰局。

IMG_4890.JPG

台北仁濟院重要的史績文物育嬰碑,是為西元1870年,

同知陳培桂創設育嬰堂,收置棄嬰、孤兒及孤苦無依子女,

故刻碑以紀念其落成。而在西元1972年 ~1975年間,

因興建仁濟醫院新大樓,而重新出土,

西元1975年文獻會重彰古蹟蕃延文化,也再撰立碑文紀念之。

以上資料來自仁濟醫院官網

IMG_4891.JPG

仁濟醫院算是救濟醫院

當時的萬華可以說是社會救助啟動得很早

而仁濟醫院也是精神醫療醫院

看完了前面的育嬰碑之後

我進入醫院看到後段有樹

我也就進去看看

IMG_4892.JPG

不用懷疑

這是仁濟醫院內小花園

一進去就被這歐式風格的園椅想坐下來

而一旁的一株櫻花就這樣得默默開著

不知道是否有病人坐在這欣賞美麗的景色

IMG_4893.JPG

暗紅色的屋瓦從前面是看不出來

很漂亮

如果有陽光灑下來一定更漂亮

IMG_4894.JPG

IMG_4895.JPG

IMG_4896.JPG

粉櫻映紅瓦好漂亮

沒想到一百多年前就知道如此佈景

人在大自然中總是恢復的快

更沒想到在繁華的萬華

醫院願意留下這一片的綠地

IMG_4897.JPG

IMG_4898.JPG

遍尋不著建築特色

只能自己瞎掰

簡單無多裝飾應和新富市場一樣現代主義

只是相差幾十年

真的嗎

苦惱阿

IMG_4899.JPG

IMG_4900.JPG

不管它留待因緣俱足

我往今日最後一站

艋舺林宅

記得上次來咖啡時它在一條大道上

我認清楚車站

想說應該會在艋舺大道上

果然沒錯

IMG_4901.JPG

艋舺林宅

現在已由星巴克接手

一.二樓為咖啡廳

三樓預約藝文空間

四樓是林家得公媽廳

雖然林宅並不高大

但在大又快樹的艋舺大道上

不規則的屋型是很大得目標

IMG_4903.JPG

先來看看它的歷史

林家背景:

萬華林宅是由目前子孫(第三代)之四位阿祖為

大房-林紅麻、二房-林惡水、三房-林遍金、四房-林金水一同打拼合資建蓋而成。

年青時四人從幫別戶人家看牛而存到一筆50元的存款來起家做蔬果 的買賣。

原先四兄弟自已種菜並於西門町租攤位設立商店,

事後因緣際 會下和日本商人合作,成為當時非常少數的果菜進口大盤商之一,

主要以進口馬鈴薯、洋蔥為主,在林家四位兄弟合作努力下,生意漸漸走上軌道,

省吃簡用下存了一筆財富。

 

IMG_4996.JPG

 

建築房屋的背景:

林家四位兄弟原先住於後菜園(即現在中興橋地段),但每逢大雨及颱風,

淡水河爆漲,房屋淹水的情形非常嚴重,使林家的生活非常不便利,

於是四位兄弟下定決心將來要努力賺大錢蓋一棟房子,為後代子孫能免於雨水之災,

能讓長輩安心享福,林家四位兄弟就抱持著這樣的信念終於存到一筆相當大的財富。

並在日治昭和年間找到滿花里,建立起四層樓的 紅磚建築。

當時的滿花里因地勢較高且此建築物南臨萬華火車站,

 

IMG_4995.JPG

 

不但運送蔬果於各地便利也不易淹水,故買下此地。

經商致富的林家乃投資鳩九建造華宅,

事後並由林家大房-林紅麻先生一手負責監工房屋的建蓋,而有了林家四層樓之建築。

 

IMG_4994.JPG

 

時代背景:

林宅建於日據昭和七年(西元一九三二年),依據當時都市計畫道路而建,

所以入口設騎樓,大門及左右窗對稱,

室內裝修亦以中國風格為主。總樓層共四樓,共約70坪,

是當時的望族,且林氏曾擔任保正,為地方賢達。

以上資料來自萬華林宅官網

IMG_4904.JPG

走進星巴克艋舺門市

體驗林宅當代歷史

享受30年代舊時光

從一杯咖啡 體會昨日與今日的共存時光

這是星巴克的文案

一座現代產物與昔日豪宅的對話

新與舊交織不同的火花

IMG_4905.JPG

IMG_4907.JPG

IMG_4962.JPG

星巴克尊重舊宅

保留大部的空間陳設

沒做多餘的裝飾

在一樓的咖啡體驗吧檯

過去是蔬果批發空間

所以在這裡不會覺得侷促

過多的人在這說話也不會吵鬧

人人選則適合自己的一角

一杯咖啡 一份甜點

靜靜享受自己的美好時光

IMG_4963.JPG

在二樓喝完咖啡後

我特地到老宅印象室欣賞這美麗宅地的特色

IMG_4964.JPG

這可是以前買賣的窗口

透過這窗口交易可以買到任何你想要的蔬果

IMG_4907.JPG

這是一樓的故事牆

以建築本體建構成現林宅建築的特色

以圖片與插畫的方式

深入建築了解老建築背後的城市記憶

在艋舺可以輕輕唱著老歌

回想過去舟來船往的熱鬧情景

IMG_4918.JPG

林宅得地坪全採用磨石子鋪面

但用顏色做分別

在二樓的走道採用清灰色底加白色石子的磨石子

邊上還有青色得帶狀磨石子做收編

IMG_4919.JPG

而這美麗的柱子隱隱約約顯露出壁紙的光澤

IMG_4934.JPG

過去的水管全部都是顯露在外

不像現代的建築都是在裡面

過去廚房浴廁都是在外面

IMG_4936.JPG

這水槽時代我也經歷過

過去沒有自來水

林宅的民生用水都是取自一樓後方得地下水源

再用大水桶裝盛

再從陽台用垂掛小水桶拉上樓

放到這儲水槽中

現在這都經變成洗手檯了

從這就可以知道水源取的不容易

而這些紅磚都是TR磚

IMG_4943.JPG

IMG_4944.JPG

看看室內空間真的很大

真得是豪宅

IMG_4946.JPG

IMG_4947.JPG

IMG_4908.JPG

簡單舒適的空間

IMG_4909.JPG

這幅美麗的刺繡來自於艋舺林宅女兒的嗜好

星巴克團隊看想到可以重現細緻的手工作品

就與刺繡藝術家黃麗麗合作

以星巴克經典女神表現輕盈 精製與律動美

再次呈現工藝創作與藝術文化的完美結合

IMG_4917.JPG

IMG_4910.JPG

刺繡我略有涉獵

對於這幅作品

實在好看

豪放中加上細膩的風格

即不很匠氣又有自然風味

且符合時代輕鬆氛圍

IMG_4911.JPG

這美麗的羽毛

IMG_4912.JPG

位於河岸前的一座紅樓

隨著陽光的照耀

閃閃發亮令人很難不放入眼裡

IMG_4913.JPG

IMG_4914.JPG

而這美麗的頭髮真的不讚嘆精緻得工藝技巧

IMG_4915.JPG

IMG_4916.JPG

IMG_4917.JPG

 

 

IMG_4920.JPG

IMG_4921.JPG

一杯咖啡體會昨日與今日共存的時光

好美的一句話

是生活上的用語

IMG_4922.JPG

IMG_4923.JPG

IMG_4926.JPG

IMG_4927.JPG

IMG_4928.JPG

IMG_4929.JPG

IMG_4933.JPG

下了一樓看見被鋸斷的鐵窗

因為當時戰爭缺鐵

被切割下來的鐵

拿去溶解做成兵器

IMG_4939.JPG

IMG_4940.JPG

 

IMG_4956.JPG

被鋸掉的鐵窗戶就用木窗來檔

形成這番可愛的畫面

IMG_4959.JPG

IMG_4935.JPG

IMG_4960.JPG

我想往後就在遊記中放上一張照片

幾年後在來看看當時的容顏

小時後家裡經濟不容許有照片的預算

現在要看過往的足跡

可說是難之又難

只能憑想像

殘念阿

IMG_4937.JPG

三層樓的走道不一樣

四樓是直行

三樓是菱形

二樓是葫蘆型嗎

IMG_4938.JPG

而這地教室一定要的

IMG_4958.JPG

這是儲物窖

IMG_4965.JPG

這些小物件在童時是習以為常

而現在已覺得是孰悉

而今時間洪流沖走過去得一切

再回首 一切都已淪為骨董

IMG_4966.JPG

IMG_4967.JPG

IMG_4993.JPG

巴洛克的勳章石

與星巴克的女神中西相映成趣

IMG_4968.JPG

來到這裡看到後段也看到位於對面的大片草坪

IMG_4970.JPG

 

IMG_4997.JPG

IMG_4998.JPG

IMG_4999.JPG

而一樓門面的大片木窗

保留過去的商賈氛圍

假想在汪洋大海中

從這裡進出蔬果

聽著苦力在著喲喝著

繁華的庶民景象

IMG_4969.JPG

位居在林宅斜對面的大草坪

綠樹蒼鬱 綠草如茵

IMG_4989.JPG

IMG_4990.JPG

IMG_4971.JPG

在巷中尚有一些老宅

突然間的天氣轉換

讓我不太想繼續走下去

僅只有看到點

未再走進去裡面看一看

IMG_4972.JPG

IMG_4973.JPG

這一片灰瓦紅磚是過去的仁濟院

IMG_4974.JPG

財團法仁台灣省私立台北仁濟院」創立於前清同治年間,

為台灣歷史最悠久之社會公益機構。

「仁濟療養院」為台北仁濟院之附設精神醫療單位,

民國11年於台北崛江町(今台北市西園路)成立,為台灣最早設立之精神醫療院所。

民國74年擴展精神醫療服務,於台北縣新莊市(現新北市新莊區)增設新莊分院,

民國93年「仁濟療養院」西園路院區因故裁撤,

更加重「仁濟療養院新莊分院」在大台北地區提供民眾身心健康之重任。

IMG_4975.JPG

這裡是最早的精神療養院

台灣人對於精神疾病都喜歡說是神經病

每一個人對自己調適身心的方法不一樣

有得人擅長找方法調節

有人自我壓抑

變成無法翻轉的情結

IMG_4984.JPG

雖然這是過去式

但不容否認留下來給當地很大陰影

在這大條的艋舺大道上

可說是人潮人往

但一到這裡馬上就可以數得出來有多少人

這也是中國人的盲點

在現在的都會裡可以看見多了一項過去一院所沒有

身心疾病

節奏快的社會

科技的變化

人我的疏離

家庭的萎縮

水泥森林的盛行

造成現代人很多得心理疾病

IMG_4985.JPG

黑瓦紅磚搭藍柱

室外一大片得美麗綠樹及草地

如果有多一些人關懷

是不是就能救這些人

小時候曾過電視

看到電視上常把精神疾病視為瘋子

電視上都把他演得很恐怖

而且家中只要有人是精神疾病

好像把她送到療養院

就親友疏離讓病人更加落入苦井

IMG_4985.JPG

在這木構房子

和一般古蹟不一樣的是多了鐵窗

以免人逃逸

真是可憐

心苦已無法說

加上行動又被人限制

IMG_4983.JPG

而今病房已變成綠化教室

除了綠化課程外

尚有療養院的沿革

及一些足跡

IMG_4976.JPG

關心我的朋友杞人憂天得替我感到恐佈

然後問我一大堆的問題常縈繞在耳邊

病人會不會打人

你有沒有被打過

你怕不怕

這是當年的護理團隊所寫下的日記

早期不只病人受到歧視

連護理人員也受同樣的狀況

無知的認解造成病人雙重的痛苦

IMG_4977.JPG

這是當年的模型及地理位置簡介

IMG_4980.JPG

而這裡得理人員不只女性還有男性

所以南丁格爾不是現在才有

以前常有病患拔樹攀牆

難道這是逃逸嗎

常常需要男技佐人員來把她們請下來

還有逢年過節病患回家常常不願意回院治療

這是就需要男丁格爾來幫忙

IMG_4981.JPG

不要以為只有特殊的體質才會變成精神疾病

現今的世界很容易

我繞到後段走走看看

看見很多草草木木

IMG_4986.JPG

IMG_4987.JPG

台南與鹿港都沒有這麼多的滄桑感

而在萬華卻感覺這裡充滿著像五味醬一樣的感覺

酸 苦 澀 辣 麻難以言喻得氛圍

愁悵的萬華 

繁華的萬華

市井的萬華

流浪的萬華

留待下一次再來尋覓

201702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青睞拼布生活工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