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沒有參加先生同學會
大概有十年
這十年我忙碌在帶小孩
跟投入志工中
時間一轉眼
已現白髮
說明時間已在我身上留下一些記號了
到國境之南-恆春
一部電影把恆春吵得更熱
恆春大專時代曾去
只是一天的距離
竟是三十年未再踏及
交通的便利
讓城鄉距離縮短
從台北搭高鐵到高雄
不到二個小時就到
台北還下者雨
還帶傘出門
氣象報告還說這是入冬以來的最強寒流
確實台北十六度
屏東呢26度
滿身的衣服一件一件脫
南臺灣真的很熱情
從高雄到屏東一路上都是平原的景色
空曠無比
在大白天裡看起來非常得心曠神怡
而中間這一座山一直跟隨著我們
而雲就隨上隨下漂浮著
陽光的刺眼讓我們都睜不開眼睛中
來到今天的第一站_海生館
幾年前曾經跟著洪老師他們來過
一路浩浩蕩蕩從台北座了七小時的遊覽車
坐到這
那一晚睡在魚缸外面
很特別的經驗
晚上還有體驗
記得是學紙黏土
隔天一大早還可以去珊瑚礁海岸走一走
看海中生物
很特別的印象
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
本來要去睡企鵝館前面
後來沒去
因為那裡簡直像一座冰庫
先生的同學會
一大票人來到屏東
先生的同學有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的校長
還有一位是聖約翰的現任校長
孩子人數減少
少子化影響很多
第一線衝擊就是學校
過去廣開大學
現在卻一間一間關
面臨少子化
讓自己的大學有優勢
在選擇時就被容易看見
這是很需要動腦筋
兩位校長彼此互相幫忙
學長幫學弟
順道也幫助了自己的母校
這美事讓我敬佩
也因為學校簽約我們免了門票錢
省了七百塊
感恩喔
海生館的小白鯨跟企鵝館是很有名的
上次來本來想跟企鵝一起睡
實在太冷了
凍未條
這幾年參觀盡可能留下來聽導覽
透過導覽你可以更清楚這辦館的原因
今天也是透過導覽
更清楚整館的脈絡
剛好碰到餵食企鵝
實在可愛到不行
是魚不是石頭
珊瑚礁也是海生館很大的特色
裡面有很多顏色瑰麗繽紛的珊瑚
在黑暗中我的相機很難拍出
上次就有經驗
應該要用錄影的方式
結果我竟然帶錯記憶卡
只好罷了
美麗的光
投射在地面上
也畫出一番風景
南灣乾淨的海
說出台灣得美麗
但是來看的人卻少之
假日中
耳邊聽到的都是韓文日文
最多得是大陸
有很多大陸的內地是看不到海
而台灣離海是很近的
但是親近的人不多
對海總有一種懼怕
生長在海島得我們
對於海總是存在著一種對海的無知
而年輕人卻是存在對海的忽視
所以不了解
經常做出相違背的事
風雨天卻要踏浪
不知海識卻要游泳
造成多起的失事
讓大海蒙上不白之冤
大海若能說話
一定會說
冤汪喔
是人不懂不是我無情
海生館後來到貓鼻頭
這裡完全被大陸人佔住
一路上聽到的都是標準的國語
一直聽到都是
讓讓讓讓
實在很想叫她們滾一邊去
恆春有名的就是落山風
這一天風實在大
我不是故意要把頭髮拉直
我也沒辦法拉直
是風把我頭髮變成如此
看到貓了嗎
貓鼻頭第一次來
看看網路百科如何介紹貓鼻頭
貓鼻頭距白砂約3.5公里,
因本區有一從海崖上滾落的珊瑚礁岩,
其外形狀若蹲仆之貓,因而得名。
貓鼻頭為臺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
並與鵝鑾鼻形成臺灣最南之兩端。
可是今天海象迷濛
實在很難瞧見面的鵝鑾鼻
只看到一大團的烏雲慢慢的壓下來
貓鼻頭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蝕地形
鳥瞰似女孩子的百褶裙
故有裙礁海岸之稱
受到長時間的波浪侵蝕、反覆乾濕、長期鹽粒結晶、砂粒鑽蝕及溶蝕等作用
產生崩崖、壺穴、礁柱、層間洞穴等奇特景觀,極具地形教學及研究價值。
本區海藻種類繁多;
由於冬天適合藻類的繁殖,
海岸邊處處可見到繁茂而綠油油的石蓴、褐色的馬尾藻、
紅藻等隨波搖曳,與蔚藍清澈的海水
五彩繽紛的熱帶魚和猙獰的珊瑚礁岩相襯極富觀賞之美。
以上文史資料來自網路
我站在這裡
想依著地形看對面蹲下來的貓
但風太大
地方太小
人太多
我只好走下來
灰黑的岩石
加上綠白的葉
好看
這有毛
不知道他的名字
而且藏在大岩石的角落
應該是在躲風吧
雖是名不見經傳的小白花
但她有她美麗的姿彩
小小一朵
卻是很大方的綻放
貓鼻頭除了石頭的丰采
而這些小花小葉在他們的舞台上
努力的生存著
大自然比人類有韌性多了
平常很少看地圖
這次來到處看到地圖
我就走過去看地圖
很難想像就站在台灣的角
其實一樣大自然在
但人就多了一份情感
看完貓鼻頭很快的我們又來到了鵝鑾鼻
中間看到大尖山
雖然很久沒來但我還記得大尖山
還經過墾丁公園
想起三十年前的青春
看到這地圖就知道從貓鼻頭繞到這兒
又是一小時
從一個角再到另外一個角
天色已經非常暗
又加上小雨
但高度的關係
在最後我們看到一大片的海景
才發現它得美
也因為天黑
我們很幸運的看到燈塔亮燈了
昏暗中的燈塔
真的給人安全及溫暖
此時強烈了解燈塔的意義
印象中
高中參加戰鬥營
高中唸建教班
那時要上班
請假參加戰鬥營
還去了兩次
後來認識了一位住在恆春的朋友
還特地跑去恆春
原來高中就這麼高拐
大學時又再去了一次
那一次很多同學都說要去
後來沒人去
我就乾脆自己一個人去
也沒朋友
就自己一個人住在鎮上的旅館
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才出門
有一天還聽到老闆娘說
那小姐每天都很晚才出門
會不會在裡面做什麼事阿
竟然是三十年前的事
很漂亮的海
此時燈光已亮
鵝鑾鼻燈塔高21.4公尺,
內設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
光度達180萬燭光,
每30秒旋轉一周,
見距20海浬,
是台灣地區光力最強的燈塔,
有『東亞之光』的美譽。
目前劃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史蹟保存區。
日據時期,經票選為「台灣八景」並豎立『台灣八景鵝鑾鼻碑』。
快五點了
燈塔裡的展覽要打佯了
我們趕快衝進來看
這一塔白亮亮
在黑暗中看到它一定開心
而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是她人生命中的燈塔呢
鵝鑾鼻公園以燈塔馳名中外,
因缺乏配合性遊樂設施,
觀賞燈塔外景及攝影留念,
別無遊樂場所,有鑒於此,
前觀光局墾丁風景特定區管理處特就銅像對側景緻天成之珊瑚礁林加以闢建為一公園,
於71年12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經本處繼續整修美化。
動物資源甚為可觀,可見到美麗的黃裳鳳蝶、黑點大白斑蝶迎風飛舞,
鳥類則以烏頭翁、樹鵲較為常見。
每年九月﹝農曆白露前後﹞來自西伯利亞、中國大陸的紅尾伯勞大群過境時,
本區為極佳觀賞地點
園內並發現距今約五千年前的史前遺址;
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持續型文化,
不見使用陶器,石器製作以打製為其特徵。
生活方式以狩獵及採集為主,
此為本島自台東長濱八仙洞後
第二次發現先陶文化的史前遺址
正由考古學家作有系統的整理分析
預定在現場展示,使民眾了解先民與大自然搏鬥的艱辛,
及臺灣和大陸文化息息相連的關係。
本區面積共59公頃
園內為一珊瑚礁石灰岩地形
形成之原因乃由於沿海日光強
海水清澈,適於造礁珊瑚之成長
經地殼隆起而上昇
受海浪侵蝕、雨水沖刷、強風吹襲、而成為目前巨礁林立、怪石嶙峋、奇峰與洞穴之奇特景觀。
園內步道縱橫交錯,
宛如身入迷宮,
計有好漢石、滄海亭、又一村、虯榕、幽谷、迎賓亭等據點,
處處引人入勝。在公園北望,
可看到藍天碧海、綠樹白砂、嶙峋礁石、以及台地尖峰等,
此外還有矗立的瓊麻花軸,穿插其間,構成一幅壯闊多姿的山海圖畫。
植物約有240種,在珊瑚礁之間可見到象牙樹、黃槿、海檬果、毛柿、林投等熱帶海岸樹種,
岩壁上則以蔓性灌木、藤本為主,如山豬枷、柃樹藤、三葉崖爬藤等為主。
介紹的這麼詳細
可是我們到的時後已超過五點
夜色壟罩
很難看清楚方向
動物資源甚為可觀,
可見到美麗的黃裳鳳蝶
黑點大白斑蝶迎風飛舞,
鳥類則以烏頭翁、樹鵲較為常見。
每年九月﹝農曆白露前後﹞來自西伯利亞、中國大陸的紅尾伯勞大群過境時
本區為極佳觀賞地點。
園內並發現距今約五千年前的史前遺址;
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持續型文化,尚不見使用陶器,
石器製作以打製為其特徵。
生活方式以狩獵及採集為主,
此為本島自台東長濱八仙洞後,
第二次發現先陶文化的史前遺址
正由考古學家作有系統的整理分析,
預定在現場展示
使民眾了解先民與大自然搏鬥的艱辛
及臺灣和大陸文化息息相連的關係。
這一次到這
我完全不做功課
跟著大隊走
因為行程一定趕
而且一定會延誤
果然正如我所想
但是走馬看花
勝過三十年未曾踏及
所以還是很開心
只是夜色來得太快
加上天色不理想
告別鵝鑾鼻
很難知下一次何時來
應該是要勤勞點
這幾年真的太忙碌了
勤勞一點走
台灣還有很多美好的風景呢
一路驅車來到晚上的小木屋
距離小木屋又是很久以前的事
住在小木屋當中
會有一種被大樹包覆的感覺
這小木屋很棒
但一晚的風
好像颱風一樣
還擔心會不會被風吹垮呢
糊掉的相片
是先生他們激動
一年的不見
他們用一晚high歌來回役當年五年的學生好風光
人生夫復何求
到老還有一番好友
倘佯山水
已經是人間好風景了
201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