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083.JPG

最近話題就是繞著新冠病毒疫情跑

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謾罵謠言指責

這是去年沒有的

去年當世界各國都水深火熱時

只有台灣如蓮花般清淨無汙染

當時大家都說台灣都是模範生

我們也沾沾自喜

IMG_2084.JPG

IMG_2087.JPG

IMG_2042.JPG

到了今年突然不一樣

當世界各國慢慢恢復原來次序時

台灣卻燃起一把火

每一天很多人都一直罵

坦白說真的很沒禮貌

管他總統還是部長

只見很多人都在罵實在不知道怎麼說麼說

IMG_2048.JPG

 

IMG_2054.JPG

IMG_2031.JPG

IMG_2032.JPG

疫苗也是一樣

教大家打疫苗很多人都抱持懷疑態度

而那些名嘴也是說的一嘴都是毛

把疫苗說的一無是處

連我自己都不敢打

IMG_2033.JPG

 

IMG_2123.JPG

IMG_2129.JPG

好現在卻反過頭來罵

為什麼疫苗不趕快進來

難道疫苗可以進來就進來

進來不用分類整理嗎

說不要打的是這些人

說要打的也是這些人

每天打開電視就是吵吵吵

要不然就是謠言滿天飛

因為確診次數增加

很多人失去頭緒

隨之起舞

所以我選擇關上電視

因為我看到最原始的人性

不管他讀了多少書

很多人都變成醫真搞不懂現在社會不懂現在社會

IMG_2135.JPG

IMG_2142.JPG

IMG_2147.JPG

IMG_2149.JPG

IMG_2172.JPG

好了把自己怒氣發完後

來看看美景吧

我選擇把它寫出來是提供疫情退散後來看看這段時間紀錄

但我也靜心思考人性

不埋怨不哀怨人性的考驗

讓我看到也是這段時間最大的收穫

IMG_2176.JPG

還好前陣子我有出去走走

但是那時事務量很大沒有辦法把那時的紀錄打下來

而這陣子宅在家裡剛好把這些全部記錄下來

IMG_2178.JPG

IMG_2180.JPG

IMG_2183.JPG

上次去貓空看魯冰花

看的是台灣種

這次看到的不一樣的魯冰花

IMG_2186.JPG

IMG_2190.JPG

IMG_2192.JPG

IMG_2199.JPG

現在連踏出去都是暫時不行

所以春天時我真的有盡量拍

今天最主要介紹是蓬萊米之父

S__11215050.jpg

有一次台大我最喜歡去的是農學院附近

因為那裏有很多美麗的花草以及蓬萊米之父博物館

S__11215047.jpg

S__11215048.jpg

由磯 永吉博士研發出來好吃的蓬萊米

每次到日本讓我最愛吃

好吃到我竟然每餐都可以吃兩碗飯每餐都可以吃兩碗飯

連便利超商賣的飯糰也好吃到不行

日本米Q彈不黏散發出米香油亮

S__11215055.jpg

但台灣米屬於濕黏口感上差異性大

泰國米鬆米心硬我更不愛

但經過改良後台灣米現在越來越好吃一點都不輸給日本米

當然要感恩磯博士

所以來看看這一間研究室

雖然很老舊但是裡面有好多珍貴的用具

經過幾十年現在來看它一樣美到不行

反觀現在方便很多東西的美感就不行

S__11215123.jpg

S__11215124.jpg

這小小研究室除了介紹磯博士外

還有對稻米有很多精細的介紹

幾乎每天都要吃飯我們對米又了解多少

這裡分為兩個區域

在布展的後面介紹的是米的測量工具跟各種米

還有從稻米到餐桌上米的過程

S__11215121.jpg

打米的道具

應該現在很少人看過吧

在我這個年代還可以看到

S__11215119.jpg

一轉過來就很豐富喔

右邊這木櫃裡有好多精細外觀美麗工具

S__11215120.jpg

S__11215108.jpg

磯博士在網路上有多他的資料

來看看官網上對他的介紹

1926年,磯永吉與他的員工來到這裡

把這裡當作重要的田間試驗及休息場所

但隨著前人消逝,「磯小屋」一度面臨拆除命運

還好有保留下來

來到現場你會看到這棟樓是搖搖欲墜的氛圍

尤其走在木製樓板上

吱吱喳喳的聲音令人擔心

但是珍貴的歷史是不容易被毀滅的

十年前,台大農藝系研究生劉建甫

好機緣在暗房找到磯永吉親筆手稿

所以台大農藝系師生組成「磯永吉學會」

 
 
 
從左側房間滿滿的櫃子雜物,隱約可看出磯小屋修繕維護的困境。2003年,劉
建甫發現珍貴的磯永吉文物後,剛興建
 

S__11215112.jpg

磯永吉又是誰

我在官網看到他的介紹

1886年出生於日本廣島。畢業於東北帝國大學農科

也就是現在的北海道大學,1912年渡海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的技手,過兩年晉升為技師。

隔年任職臺中廳技師,負責指導及監督臺中廳內的農業,最主要針對稻米的生產與改良。

任內指導末永仁(1886~1939)進行臺灣在來稻與日本稻改良的研究;

其後末永仁於1924年為了克服稻熱病進行了「龜治」與「神力」的雜交,

1929年選出「臺中65號」,開啟了臺灣蓬萊米的新時代。

我在讀這段歷史時覺得好神聖喔

原來我們常吃的米是這樣被改良過來的

後來還看到當時被日本統治的台灣

研究米是日本正負富於台灣的重責大任

S__11215072.jpg

磯永吉後來擔任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種藝科長兼殖產局農務課技師。又獲聘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講師

又以「臺湾稲の育種学的研究」獲博士學位

其研究成果直接導致當時之在來米產量提升

同時促成後來的蓬萊米育種獲得成功

並以此研究報告獲頒1932年日本農學會農學賞。

1930年升任臺北帝大理農學部熱帶農學第三講座(作物學)教授兼大學附屬農場長。

轉任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所長兼臺北帝國大學教授。

戰爭結束後留任臺灣大學農藝系教授與省農林廳顧問

1954年完成其畢生代表作「Rice and Crops in its Rotation in Subtropical Zones(亞熱帶地區水稻與輪作物)」一書

並以此獲頒1961年日本學士院賞。

直到1957年始以71歲高齡退休返日。

磯永吉奉獻畢生心力,使臺灣米舉世聞名,

被臺灣人尊稱為「臺灣蓬萊米之父」,更對臺灣的農業研究、實務、教育等,有著卓越的貢獻與成就,

包括前行政院副院長徐慶鐘先生、

已故臺大農藝系陳烱崧教授皆其門下,對臺灣近代農業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退休之時,臺灣省主席嚴家淦先生代表中華民國政府頒贈景星勳章,同時省議會亦提案通過贈予磯氏終生食用蓬萊米每年1,200公斤,以表彰他對臺灣農業無可抹滅的貢獻。

感恩磯永吉教授用心的研究阿

真的應該要對香噴噴好吃的台灣米做敬禮

S__11215073.jpg

末永仁是蓬萊米之母

兩個人都是1886年出生,同樣非常喜歡棒球,更重要的是對日本種的稻米品種改良抱持高度熱忱。

磯永吉是個頭腦聰慧、擅長社交,並且具有行政上和政治手腕的人。

相對地,末永仁是個勤奮不懈的人,個性溫厚踏實。

在研究上,擔任技師的磯永吉負責理論面,

在他之下的技工末永仁則專注於現場的實踐面,

兩個人相輔相成,即使在磯永吉調職之後,終生都持續著這樣的搭檔關係。

磯永吉利用純系分離選拔法選出了350種的優良品種後,

成功進行在來米和日本米的配種,「嘉南2號」「嘉南8號」等的育種也成效顯著。

另一方面,1917年末永仁從在來米裡面發現了劃時代的「防止稻種老化法」。

「防止稻種老化法」指的是不密集種植,

等秧苗成長茁壯後,比原先的時期提早移到水田裡栽種的方法。

在來米的栽培長久以來是透過移植老熟苗來進行插秧,

此簡單的方法顛覆了以往的常識。

同一年,磯技師遠赴歐美留學,

時間長達1年半,而末永仁在這段期間把在來米的成功也應用在日本米上,

結果,1920年日本米也成功培育。

這個發現證明了即使是在亞熱帶地區也可以栽培日本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可是,為何這個方法能讓稻米順利生育的科學根據尚未解開,所以沒有公開。

留學結束後,磯永吉作為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技師就任種藝科長一職。

當然,對末永仁在日本米的育種成功感到欣喜萬分,

兩人一致認為末永命名的「幼苗」日本種育成需要科學根據的佐證,

於是一起攜手挑戰這個難題。

結果,利用C/N(碳氮比)成功解開了問題,並取名為「幼苗理論」,

於1921年公開發表。至此,確立了在臺灣的日本米的栽培法

,臺灣的稻作也迎向重要的轉換期。

自1899年栽種日本米失敗後,已經過了22年,

結束在來米研究的總督府對這項捷報也為之沸騰。

但是,還無法就此安心,因為要在哪裡栽培日本種的秧苗,依舊是個難題,

而努力解決這個問題的是仙臺出身、東北帝大畢業,任職於總督府殖產課的平澤龜一郎。

平澤注意到臺北郊外由火山形成的大屯山「竹子湖」,

海拔600多公尺,濕度低、雨量多,加上肥沃的土壤,

四周群山環繞,和九州的氣候相似,他深信用作為在來種的自然交配或是防治病蟲害的實驗田,

是最適合不過了,而且種植九州產的「中村種」,成效良好。1923年,

臺北州廳設立「竹子湖原種田事務所」,成功大量培育出日本種的秧苗。

最初獎勵臺北州的農家種植,接著從「竹子湖」發送中村種和愛國種的秧苗到臺灣各地,

擴大栽培面積,產量也因而增加,即使在日本內地也能賣出好價格。

伊澤總督瞭解這個狀況之後,1926年5月舉辦的「第19回大日本米穀大會」裡,

把在臺灣栽培的日本種的統稱,以「蓬萊米」來命名。然而,到了6月,

臺灣特有的稻熱病蔓延到「中村種」,

於是在嘉義農事試驗支所獎勵選拔出的「嘉義晩2號」,

用來取代中村種。但因為「嘉義晩2號」的味道不佳,

市場價值低,所以農民對新品種的出現相當期待。

S__11215113.jpg

S__11215114.jpg

而他們在研究室不是隨便拿個鍋子盆子研究而已

你來磯永吉小屋就可以看到很多精緻的儀器

儘管隔了這麼多年來看他還是好看

S__11215116.jpg

S__11215117.jpg

S__11215118.jpg

 

當初發現的學生劉建甫說,擺放出來的儀器不到全部的五分之一

由於沒有足夠的經費和人力,考古查證、維護修繕、宣傳管理

全由系上師生及志工一手包辦

S__11215087.jpg

S__11215089.jpg

S__11215090.jpg

S__11215098.jpg

S__11215099.jpg

 

 

S__11215074.jpg

 

 

S__11215078.jpg

S__11215079.jpg

儀器是寶建築本身更是一絕小屋名名叫做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他是直轄市定古蹟

IMG_4983.JPG

建於1925年,為臺北帝大前身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最早期之建物。

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於同地設校後繼續使用,為臺北帝國大學乃至光復後臺灣大學早期農業研究之重要基地。

本建築為日治時期木造平房樣式

(台北帝國大學建物資料登記其構造為:一部煉瓦造小屋組洋式一部和式切妻造棧瓦葺),

主要結構為木造,主結構木料為總督府營林局採伐之亞杉(台灣杉),

S__11215047.jpg

貯藏室局部為磚造,屋架屬西洋式三角形屋架中之中柱式桁架,

木骨土牆,外覆雨淋板,懸山式屋頂,屋頂覆瓦。

建築內部隔間陳設因應農業試驗及教學需求需求,

S__11215051.jpg

S__11215055.jpg

S__11215057.jpg

內部格局包含作業室、農具室、實習準備室、農夫室、湯沸室、農作物貯藏室、閣樓儲物空間、攝影暗房、燻蒸室及廁所等,

S__11215058.jpg

S__11215061.jpg

另有電力線佈設於天花板;建築前則設置有水稻種植槽及育苗平台。

S__11215062.jpg

S__11215063.jpg

S__11215064.jpg

落成於1925年的磯小屋,是日治時期台北高等農林學校及台北帝國大學的多功能農場作業室

在現今的農場辦公室尚未完工啟用前

磯小屋除了作為農場管理、實習準備空間外,同時尚有作為考種室及實驗室的功能,

甚至到了光復以後的台灣大學時期,磯小屋還曾經進行過早期的組織培養實驗及光合作用實驗。

也因為如此,磯小屋內發現的除了磯永吉教授的藏書手稿以及古老家具外,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古典農學儀器。

S__11215065.jpg

S__11215066.jpg

S__11215067.jpg

S__11215069.jpg

S__11215070.jpg

S__11215085.jpg

S__11215086.jpg

年代橫跨日治時期到光復後美援時期的古老儀器,大多是排列存放於磯小屋的閣樓空間,

以及地下種子庫旁的小儀器間裡,經過概略的清點,

總數已超過200件(不含玻璃器具及種子標本),

數量龐大。只可惜部份儀器雖外觀完整仍能操作,

但因為年代久遠,連最基本的名稱、用途、功能皆不明,資料蒐集難度相當高

S__11215081.jpg

S__11215083.jpg

台灣在去年各國疫情快速燃燒時

而我們卻能倖免於難

但在今年我們無法逃過這一波

所以面對違憲就是虔誠

戒慎虔誠小心聽話

S__11215058.jpg

台灣一路走來

有很多不同於各個角落的人胼手胝足

才能創造出現今台灣繁榮的光景

S__11215059.jpg

所以看到過去的人這麼用心

研發出更好用更好吃的東西

讓人心生敬意

這也是面對這棟古蹟讓人覺得很棒

S__11215061.jpg

S__11215062.jpg

S__11215063.jpg

S__11215064.jpg

S__11215066.jpg

S__11215067.jpg

S__11215069.jpg

每天看著在野黨不段指責熱潮冷諷

想抓了把柄大出一口氣亂出主意

看到就讓人心煩

此時唯有用愛才能夠讓台灣團結起來

這一群笨蛋

我真的很想好好罵他們

S__11215070.jpg

S__11215084.jpg

把電視關掉

好好看書

等到疫情退散

大家都來走這屬於台灣歷史的一頁

磯永吉小屋也有臉書

裡面有很多科普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ISOHOUSE

 

arrow
arrow

    青睞拼布生活工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