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泉宮,又譯麗泉宮,
音譯申布倫宮、申布隆宮、熊布朗宮,
是一座充滿巴洛克藝術的皇家建築,
也是如今維也納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美泉宮全體採用金色和黑色,
是長期統治著奧地利的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的代表顏色,
總面積達2.6萬平方米。
超越其它所有的歐式宮殿建築。
上面的解釋稱為官方說法
導遊跟我們說法很爆笑
當時哈布斯堡族想要蓋一座美麗的殿堂
但是實在不曉得怎麼蓋
所以就去參觀凡爾賽宮之類
所以裡面有很多跟凡爾賽宮很相似
但後來還是要尊重法國所以就蓋得比他小一點
但是裡面參觀全部都不能拍攝
所以就只能意會
但真的是富麗堂皇
飲用此處泉水,見此泉清澈見底、味道甜美,
遂以神聖羅馬皇帝的身分將這座泉水賜名為「美泉」,
此後「美泉」成為這一地區的代稱。
1743年,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莎為彰顯皇家權威,
下令在此地興建一座氣勢磅礴的皇宮和巴洛克式花園,
此後美泉宮一直被擴建。拿破崙戰爭時期,
1871年又改組奧匈帝國,1918年,
此宮殿成為奧地利共和國的博物館,
讓平民也能一窺皇家的輝煌,
感受哈布斯堡帝國昔日的氣派。
美泉宮設計時的規模和豪華程度與凡爾賽宮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由於當時掌管維也納政治的哈布斯堡家族財力有限,導致原設計並未能如願。
現在的美泉宮共有1441間房間,其中45間對外開放供參觀,
一開始的美泉宮很小,是分了好幾個批次才被逐步擴建成現在的規模。
整個宮殿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基調,但其中有44個房間以洛可可風為主。
美泉宮雖不能和凡爾賽宮相比,
但依舊顯示出了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氣派,比起金色,
更加傾向於使用紅色和白色,象徵奧地利的國旗。
美泉宮的宮殿長廊和牆壁上都有哈布斯堡皇族的肖像畫,
無論是皇帝、皇后、太后、太子或者太子妃都有,
以及瑪麗亞·特蕾莎女皇16個兒女的肖像。
瑪麗·安托瓦奈特少女時代的畫像也在其中。
美泉宮背面的皇家花園是一座典型的法國式園林,
碩大的花壇兩邊種植著修剪整齊的綠樹牆,
綠樹牆內是44座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人物
園林的盡頭是一座「海神泉」
向東便是皇宮名稱由來但卻又不很起眼的「美泉」,
美泉宮的最高點是凱旋門,
海神泉的西側是動物園和熱帶植物溫室。

哈布斯堡家族發源於亞爾薩斯,
並在1020年築起鷹堡,
名為哈布斯堡,
並逐漸將勢力擴展到萊茵河西岸流域。
1273年,
哈布斯堡公爵魯道夫一世當選羅馬人民的國王(但未加冕為皇帝)。
1282年12月27日魯道夫一世奪取被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佔有的奧地利與施蒂里亞公國,
旋即分封於自己的兩個兒子阿爾布雷希特與魯道夫,
自此奧地利劃歸哈布斯堡皇室擁有長達600餘年,
直至於一戰戰敗為止。
魯道夫一世1291年逝世後,
但因其與英國結盟很快遭到厭棄,
魯道夫一世之子阿爾布雷希特一世被選為對立國王,
並在1298年擊敗阿道夫,正式登基。
1308年,阿爾布雷希特一世被自己的侄子施瓦本的約翰殺害
,自此後雖然阿爾布雷希特的次子腓特烈曾被選舉為對立國王,
然而其後的100年間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開始退縮到以奧地利爲主的家族領地,
並把南亞爾薩斯、布賴施高(Breisgau)和帝國內的其他一些領地陸續劃入治下。
14世紀期間,新成立的瑞士聯邦不斷向德國南部擴張,
導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鷹堡。
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正式由瑞士北部的鷹堡,
轉移到奧地利的維也納,
因此哈布斯堡家族也被稱爲「奧地利家族」。
這個大家族透過導遊邊說
邊看著極盡奢華的陳列
不過終究要進入塵土
而各國的官場現形記都是一樣的
而在這一戰的導遊超可愛的
因為他是一位對自己很有自信的女人
所以在講到哈布斯堡家族大都是爺女人一手撐起一片天地
而很多男人要不就很弱
再加上瑪麗亞狠毒為了拓張個人聲勢聲
所以婚姻都由他作主比較多
以致近親聯姻
造成官能上的障礙
只要跟權利有關係的都一樣
不管東方西方
導遊解說完把我們帶出來
我們僅剩十分鐘
在有限的十分鐘時間
我們衝去後面看美麗的後花園
這個後花園是不收費
所以就來看看
就是看看寬大的庭院
感受華麗東庭的風華
遙想當年皇冠貴族在這散步的悠閒之意
在外表看不出內部的奢華
但在裡面可以看到極盡奢華的宮廷
剛好看到一位男眾
把自己扮成莫札特
全身漆滿金裝
我們剛好看到
街頭藝人收費喔
連續兩天我們一直看到這座美麗的建築
我已經忘了他的名字
但是金色的雕花真的很美
還是忍不住把他查出來一下
原來他叫做分離派會館阿
古典分道楊鑣的藝術革新
1898年·由一群對抗舊派建築師與宮廷貴族的藝術家所建,
主要由奥圖華格納的學生奥布里希(oseph Maria Olbrich)設計·
為20世紀初的藝術革新留下見證。
最大的特徵就那顆金色圆頂,以一片片金色月桂葉組成。
當時曾遭保守勢力取笑為「鍍金的大白菜」,
白色四方形的會館外牆有淺浮雕花飾壁,
立面飾有貓頭鷹與女妖美杜沙的頭像,
三角楣上刻著分離派運動的主張:
「每個時期都有他自己的藝術,藝術有他的自由」
(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ㆍ
分離派會館曾在二次大戰期間遭到破壞,
於1973年才翻新。
內部有克林姆著名的壁示,
以及維也納新銳藝術家的作品展。
關於分離派的運動,最為人所知的就1902年的分離派第14屆藝展
這次展覽是分離派成員表現的顛峰,
展覽主題是「天才音樂家貝多芬」,
展出內容包括克林姆的壁畫、德國藝術家克林格(MaxKlinger)的雕塑、
建築師約瑟夫.霍夫曼(JosefHoffmann)的室內設計,
還有音樂家馬勒(GustavMahler)改編了多芬第9交響曲第4樂章,
在揭幕式當天指揮演奏。
目前遺留在分離派會館的只有克林姆的壁畫,
至於克林格的雕塑現存於德國萊比錫音樂廳。
克林姆於大廳的四面牆上繪製壁畫,總長度達34公尺
壁畫共有5個重點,
分列於兩邊牆壁的上方:
一是「渴望幸福」,以飛翔的人為象徵:
二是「弱者的苦難」,跪在地上的夫妻哀求著全副武裝的騎士;
三是「敵對力量」,畫著巨人迪飛(GiantTyphoeu)與3個蛇髮魔女(Gorgons),
他們象徵著疾病、瘋狂與死亡
第二道牆上繪著第4個重點:
飛翔的人與彈豎琴的女人,象徵詩與音樂把人類帶向幸福:
最後是一群婦女與天使唱詩班擁一對夫妻,
表現人類在藝術的殿堂中發現了喜悅、快樂與愛,
這是從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快樂頌」的大合唱中引申出來的:
「愉悅而美麗的火花,親吻整個世界」。
除了克林姆著名的壁畫外,
館內也時常舉辦維也納新銳藝術家的作品特展。
看到這家小紅帽咖啡
反正等吃飯還需要一段時間
所以我就鼓起勇氣走到裡面看一下
只要是用心經營的大都很美
很有歐洲浪漫的氛圍
霍夫堡宮殿(德語:Hofburg)是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宮殿建築。
自1279年始作為奧地利公爵的駐地
(夏宮是美泉宮)。
今日的霍夫堡宮殿是奧地利總統官邸所在地。
以上是維基百科的介紹
蠻簡短的
但是這座建築裡面現在已經變成奧地利總統官邸所在地
裡面還有很多博物館
跟歐洲十大美麗圖書館之一的所在地
伊莉莎白·亞美莉·歐根妮
通稱奧地利的伊莉莎白或巴伐利亞的伊莉莎白,
為奧地利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之妻,奧地利皇后、匈牙利王后,
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個歐洲,被世人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
我們在薩爾斯堡早上散步在車站時
就看到一做很美的雕像
後來才知道是奧地利人所暱稱西西公主的伊莉莎白
他是哈布斯堡王朝裡面被熱烈討論的人物之一
我看了一下資料大都是較傾向正面
生了四個小孩卻努力地維持自己保持在五十公斤之內
甚至不吃飯來保持體重
這我做不到
還有保持自己的美貌努力
她不像馬利亞特雷莎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
不斷的生孩子
精心計畫
所以跟權力有關係
明爭暗鬥都是常見的劇碼
這個就是西西博物館
可是我們就是一路往前走
我們終於要來逛格拉本大街了
我們的心情跟著天花板一樣美麗
在維也納逛大街除了有美麗的物品外
還有美麗的建築
真的是逛大街喔因為每一條都很大很大在很大
兩旁都是高貴的精品
但是感覺很舒服
走在這裡穿著牛仔褲也覺得自己是名門貴婦
是不是
美學素養在這裡培養
難怪很多人都推薦一定要來歐洲
走累了也沒關係
可以搭搭馬車
享受清風拂過臉龐
及兩旁美麗的建築
於1347–1353年間在歐亞非大陸上流行,
一般認為,該病起源於亞洲:一說起源於中亞(天山山脈附近)、一說起源東亞(大元帝國)。
1347年金帳汗國可汗札尼別的蒙古軍隊在攻打黑海城市卡法時引發了疾病的大規模傳播。
此病約在14世紀40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
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2億人死亡,
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
根據估計,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約有佔人口總數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
看到這一段感覺到就像2019年的新冠病毒源自於武漢
但2023年才漸漸平息
黑死病剛開始被當時的作家稱作「大瘟疫」、「great mortality」等等,
到了16、17世紀才慢慢出現了「黑死病」之名。
一般認為這個名稱是取自其中一個顯著的症狀,稱作「acral necrosis」,
患者的皮膚會因為皮下出血而變黑。
而黑色實際上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
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嚴重影響,改變歐洲的社會結構,
動搖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會的地位,
並因此使得一些少數族群受到迫害,
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
使得人們產生「活在當下」的一種情緒,
在新冠疫情時也感受到二十一世紀號稱文明時代
科技領軍文明掛帥
但每天看著不斷增加的數字
好可怕啊
這是捷克庫倫洛夫的黑死病紀念柱
對於黑死病是鼠疫之說,
在歷史紀錄對於黑死病的特徵紀錄中
有一些關於「淋巴結腫」的描述,
與19世紀起源於清朝雲南地區的淋巴結鼠疫相似(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這使得科學家與歷史學家相信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
這些細菌是寄生於跳蚤身上,並藉由黑鼠(Rattus rattus)等動物來傳播。
也有研究認為病源可能來自亞洲的小沙鼠。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時,9座城市中有7座透過人類身上衣物的跳蚤與頭蝨傳播。
不過由於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產生淋巴結腫,因此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的觀點。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期間,
黑死病之後,同樣的疾病多次侵襲歐洲等地,
造成的死亡情形與嚴重程度各不相同,
主要疫情包括1629-1631年的義大利鼠疫、
1656-1658年的那不勒斯鼠疫、
1665-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
1720-1722年的馬賽大瘟疫、
1772-1773年的波斯鼠疫等等。
關於這些疾病的異同仍有爭議,
但是其致命型態似乎於18世紀消失於歐洲,
而與此同時,中國明朝末期1633年-1644年也發生了「明末大鼠疫」。
世界範圍內有超過1000萬人死亡。
目前普遍認為黑死病的病原體可能已經滅絕
不要再來了
黑死病我沒經歷過
但新冠疫情卻也在我失手下曾感染過
所以疫情很難防止
除了強化自身免疫力外
其他也只能仰仗醫學再進步
維也納的黑死病紀念柱,又稱三位一體紀念柱,
是一座位於維也納的雕塑,
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
瘟疫的嚴重性:
- 在1679年,維也納遭受了一場嚴重的瘟疫,被稱為維也納大瘟疫,這是黑死病晚期較嚴重的疫情之一
- 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死於瘟疫,這場災難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
皇帝的奉獻:
- 維也納的哈布斯堡王朝皇帝**雷翁波特一世(Emperor Leopold I)**下令建造了這座紀念柱,以紀念這場災難。
- 黑死病紀念柱於1693年完工,是皇帝對上帝的一種奉獻和承諾。
-
雕塑的象徵意義:
- 黑死病紀念柱有三個面向,每個角度都呈現不同的故事和雕刻。
- 摘下皇冠的皇帝正在祈禱,聖人打倒黑死病化身的女巫,以及許多受黑死病折磨的人像,都在雕塑中展示。
- 除了宗教元素外,雕塑也呈現了贖罪、死亡、憂鬱和黑暗等主題,這些都是黑死病對歐洲藝術的影響。
-
藝術風格:
- 黑死病紀念柱是一個華麗的巴洛克風格代表雕塑,充滿了曲線元素和動感。
- 它對奧地利的建築和藝術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以上這段資料摘錄於具有GPT-Copilot
遠遠的我們就看到這座大教堂
很高很高很巨大
聖史蒂芬大教堂直聳近天的建築,
讚歎宗教的力量,
人總是要敬天。
就像台北101一樣
走到哪都可感受到他的存在
所以一定要走進去看
因為我們是在大街的平地上
在台灣的廟宇或者日本的神社
都是有一個緩衝地帶
表參道進去台灣的廟宇會有一大個廣場
感覺就不突兀
我們就站在這旁邊看到這一座教堂真的是很巨大
在十二世紀中葉時,
維也納已經是德語文化圈中的重要城市,
原有的教堂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信仰需求,
當局便開始興建這座敬獻給聖史蒂芬的大教堂。
聖史蒂芬大教堂在西元1160年落成時其實是座羅馬式的教堂。
其後經過數百年的增建與改建,
才成為今日的羅馬、哥德式與巴洛克混合風格。
教堂很大之外
兩邊的塔樓不平均也是讓人印深刻之一
巨大的南塔是聖史蒂芬大教堂最顯眼的特徵,
這座高136公尺的哥德式高塔歷經65年興建,
塔頂視野極佳,可以盡覽維也納市景。
事實上也因為如此,
南塔在歷史上兩次鄂圖曼土耳其人圍攻維也納時都曾作為瞭望塔與指揮中心。
直到1955年,南塔都還作為夜間火災警戒塔,
配有一名觀察員以及其生活的套房。
今日的塔頂則開放給訪客登頂一覽市景,
同時也販賣紀念品。
不知紀念品店的工作人員是否也是每日攀爬343階樓梯上來上班。
另一側的北塔本來也打算比照南塔的樣式與高度興建,但因為工程太過浩大而止於目前的高度。
我們當天不知道所以就沒有上去看
不過想到要爬343個階梯
應該有電梯瘩
和歐洲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所有教堂一樣,
教堂內部在二戰時的轟炸與火災時也遭受到了損害,教堂兩側的彩繪玻璃於此時毀壞,因此除了祭壇後方的彩繪玻璃外,現在看到的都是相對平淡的馬賽克玻璃。但其實在當時為了因應轟炸,許多預防破壞的措施已被採用,例如能夠拆下的木作就拆下運往安全處保存,運不走的藝術品如佈道壇石雕等,則在周圍蓋起保護性的磚牆。
這裡除了這教堂之外
還有另個聖彼得教堂
但我們沒進去參觀當時只覺得好累
隔天就是老爺的生日
我們剛好逛到一家百貨公司
為什麼去到最上面忘記了
反正就進去喝咖啡
最好的視野
因為這家店就在聖史蒂芬教堂旁邊
我們剛好看到北塔
很多人就來坐在這裡喝咖啡看看教堂
真的不用想太多
我就把我國中學的英文拿出來用呵
英文看似離我們很近
我又把它拋得很遠
我跟服務人員說
有生日蛋糕嗎我想要
還跟他說先生生日可以幫我變一下嗎
變出來了
還不忘跟我們說一聲生日快樂
而且這些蛋糕價格真的都不是很貴
其實跟臺北咖啡店差不多
我剛剛又去擦了兩個顏色的指甲油
自己獨自欣賞一下
老爺爽就好
反正做的我又做到
以免事後被秋後算帳
就在電梯處趕快再合拍一張
我想到了
我為了要上廁所看到這家咖啡廳
想到所以就乾脆坐下來喝咖啡
喝完了咖啡腳稍微舒服點
就趕快四周看看
我已經昇華了
看看美的東西不買眼睛舒服就好
這些服飾都好優雅大方喔
連這綠色都好看
東方人對綠色免感度很高
但卻很少穿
這位是乞丐
我在布拉格廣場也有看到行乞的人
它們都把狗帶出來
自己都吃不飽了還養狗
我真的想不懂
這是一家連鎖商店的衣服
熊熊給他忘記那一家
在巴拉格廣場我們也買了
我們沒有要買
只是進來看看這美麗的樓梯
而這金碧輝煌的這個是電梯喔
後來我們還去看帕華洛世奇水晶長長眼界
其實我對玻璃製品一向都很有好感
所以我有點擔心我控制不住
結果一進去以後才發現他一點都不貴
還有這家甚麼味道都有的巧克力店
都不貴但覺得買回來我也沒場合
後來甚麼都沒買
就是開開眼界
知道價格才不會被台灣的高價給嚇到
花店甚麼花都有
還有這可愛的甜點
看到一個用很大管子不知道在吸甚麼
他的姿態真的不優雅
看完了美麗的街景
我們直接去用餐
晚上也是圓滿的一個音樂會
我們就要告別奧地利了
我們在街角的這一家餐廳用餐
餐點很棒
但咖啡跟蛋糕還在我肚子裡
所以我沒吃完
在歐洲真的肚子要大一點
以我們的食量真的很辛苦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