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特地排反毒到民雄去
最主要民雄有太多的傳奇
我看劉克襄的書講到高鐵上
因快速得移動
看見台灣的特色
我來嘉義民雄時
實質六月初
大地已換上一片金黃
相對太陽已烈
隨意動一下
就滿身大汗
有年紀了不趕說自己香汗
娟從高鐵載我來社區
我在這兒看到鄉間的純樸
及濃濃的人情味
地大土大的豐腴
每一戶都有好好的資源
說到十二點
里幹事熱情邀約我一起用餐
姑且不管真假
但里幹事募款替鄉下阿公阿嬤
進行午餐之約
這確實不容易的理念
而且一做二年以上
不管是沽民吊譽
還是虛情假意
我就做不來
所以要用大拇哥用力來按讚
課上完
娟要請用我午餐
我不願意
用的是國家公款
不對
娟私下請我
也不對
素昧平生
不需給別人添麻煩
就各付各得吧
我們在蓮花田中猜這是什麼植物
因為什麼都沒看到
沒花
來看看民雄為何叫民雄
民雄原名「打貓」,源自洪雅族平埔族中樞社名,打貓一詞由來有兩派說法。其一為打猫派,
犬字邊的猫在台語中唸bâ,為果子貍之意,這派認為當初的平埔族社名為「Dovaha」(担貍社),
閩南人將之音譯為「打猫」(Tá-bâ)。而猫與貓字相似,後代漸漸混同,因而改發為「打貓」(Tá-niau)。
其二為打貓派,認為過去台語漢字貓、猫並沒有像現今分的這麼清楚,
過去識字人口也不多,不太可能因為寫錯字而導致發錯音,且地名應是口耳相傳而非靠寫字,
所以認為可能古時候就已經叫「打貓」(Tá-niau),因而推論當初的打貓社名為「Taneaw」。
1904年日本人所繪的《臺灣堡圖》,其上「打猫」的臺灣語假名標為「ターニヤウ」(Tānyau),
表示此時臺語已經發為「Tá-niau」。1920年前設立打猫區,隸屬嘉義廳打猫支廳,
管轄打猫南堡內之打猫街、東勢湖庄、菁埔庄、蕃仔庄、雙援庄、竹仔腳庄、
好收庄、崙仔頂庄、頂藔庄、新庄仔庄、田中央庄、江厝庄、牛斗山庄、鴨母坔庄、牛稠溪庄。
1920年(大正9年)台灣地方改制,日本官方認為「打猫」地名不雅,
在日語中「猫」被視為是「貓」的異體字,所以「打猫」兩字的發音被發為「打貓」的「Da-byō」,
總督府取日語近音詞「民雄」「Tami-o」,在此設置「民雄庄」,劃歸台南州嘉義郡管轄。
戰後初期改為台南縣嘉義區民雄鄉,1950年(民國39年)改為嘉義縣民雄鄉至今。
1953年(民國42年)村里行政區域調整,二十二村分成為二十八村;
1978年(民國67年)依村里行政區劃分調整合併實施方案併分為二十六村;
1994年(民國83年)興南、雙福調整分村,而成為目前之二十八村。
而打貓一詞仍存在當地人口中,依《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今之發音為「Tánn-niau」。
旁邊有一大片稻子陪伴
就這樣吧
管他什麼
拍就對了
要去那裡
傳說中有名的民雄鬼屋
有點出乎意料
以為會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來查個究竟
竟然沒人
娟也沒進來過
我就進來試試看
試著小路走
確實很有詭異的氛圍
荒煙漫草
人煙罕至
這一切都足以構成鬼屋強烈的條件
尤其這口井
讓此地更加分
哎呀
這麼
美
的房
這麼是鬼屋阿
再近看
美麗的紅磚
弧形優美線條的女兒牆
這是一座美房
無庸置疑
坦言
劉屋真得很漂亮
再加上四周的景色
可以說是美房
兇手就是他
大樹的氣根毫不客氣的一直攀拔過來
導致詭異的氛圍更加濃烈
屋主: 劉溶裕,劉先生育有四男三女,約七
十六年前興建,從破土開工至全部完成,總
共花了三年時間。
寬大的院子,城堡式的建築,劉先生期盼著
全家聚集一堂,享受「兒孫繞膝承歡」的理
想,可惜的是,劉先生的理想並未能實現,
留給他的卻是更多的寂寞與淒涼。劉先生在
七十一歲那年去世,他的兒女也陸續長大成
人,而各立門戶,大家都在嘉義、北港一帶
工作,( 其中一位劉存養先生曾擔任「工業
策進會」之總幹事 ),誰也不願意住在鄉下
,紅磚大樓也就被冷落下來。越是沒有人去
清掃整理,「鬼話」也就越傳越多。
房子建好之後,因為孩子要到民雄或嘉義市
唸書,住在此處不方便,於是,劉太太帶著
孩子住在嘉義市區上,留下劉先生及幾個佣
人守著這棟新房子,過了三年,劉先生也搬
到市區,房子就空下來。一直到臺灣光復,
樓房還是沒有人住,過去劉家的人偶而回來
整理庭院,可是也沒有重新啟用的打算。
其實只是路遠
搬到市區去
最後變成恐怖傳說
不過被氣根全部吸附得房子真的很嚇人
看完劉式祖厝拍拍蚊子
我在裡面真的快被蚊子搬走
凍未條衝出來
在祖厝旁有家很有名的鬼屋咖啡
不免俗得近來喝一喝
這裡到真的是鬼影幢幢
鬼影森森
四處都有鬼眼看著你
連上個廁所都不得安寧
咖啡廳由外到內皆繪製許多有趣的鬼怪彩繪,連日本的雨傘怪與河童都來共襄盛舉,
屋內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鬼樣
坐在這裡喝咖啡
感覺特別涼爽
因為有冷氣
看看祖厝過去得風貌
真得很漂亮
我和一娟因為反毒而結緣
一位年輕的女孩
本來是護士
卻因為想過不一樣的人生
而加入法務部
這一天她很客氣
一直想帶我出去走走
我順她的意
來到民雄鬼屋外
她又帶我去金桔加工廠
蔡家第三代蔡德益經過阿公蔡飄慧眼識金桔
挖掘金桔
在經爸爸努力耕耘
經過第三代把它轉型為觀光工廠
才有今天這局面
這觀光工廠做得很好
除了產品外
再將工廠面整個透明化
可以看到金桔製作過程
我在工廠裡看到一些文字
真的蠻棒的
勸君多採桔
桔時說愛
裡面還有過去農村時代的一些裝設
為什麼叫得稻館
上面有寫喔
原為醃製金桔的古厝
現為感謝第二代經營者---
蔡得益先生 與 廖專稻 夫婦
為金桔農莊的奉獻
館內陳設許多早期的家具
讓您了解第二代經營者的故事之外
也重溫兒時記憶
現場真的古意盎然
可以看到很多經志的昔時用品
可算是台灣局部時光
對於曾經經過這些年袋得我而言
雖不陌生但也不熟悉
常常看卻不常用
自己敢吃的產品
才敢賣給客人
算是這家店的特色
也是良心事業
對於商人而言
信譽很重要
我在這裡沒待多久
因為我今天重點是要來嘉義的有名之地
屋子裡有甜點
並不是為了甜點去
而是為了房子去
台南市嘉義市是我目前看到很多古蹟房的友誼縣市
繼續看嘉義市得漫步喔
201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