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曾聽過圓通禪寺
有一次下定決心要來了
但是下雨想說還要爬山路
想想還是罷了
結果在去年十月連假
下午想想我還是糾金主一起來走走
這倆座古樸的雕像
討喜又質樸
過去對水洗石子質材
也無特大喜好
隨著年記得增長
發現其淡定之美
不突出但耐看
一獅一象
文武動靜
藉物說感
如同護法
靜靜護衛
雖假日但這卻一片寧靜
這狗陪著主人散步
看到這木階
讓我一刷對這寺院得既定想法
因為是熊熊來
沒做什麼功課
所以就是隨處看看
拾級而上
歡樂彌勒佛迎接
好大一尊喔
內心馬上起了歡喜心
因為彌勒佛張開大嘴歡笑迎接每位賓客
看其歡笑嘴角也隨之成彎
所以結好緣就是這麼容易
歡笑及對
我當下以為己只如此而已嗎
但一轉彎
哇
原來別有洞天阿
到後面就是常看到的畫面
很多人來這打球休息
很親民的
我從主殿往前看
剛剛進來之地
來到主殿再次驚艷
一樣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文賢菩薩
但是室內建築完全不同一般
不是因為她是金身喔
但其金身也是不一樣的莊嚴
在這裡看到主持當初重建的一些想法
很棒
既不造作也不自卑
就說
因為重建感恩大家護持
所蓋可能無法如大家期待
但求盡心也請大家隨緣
好有禪法
如水般隨方圓自在
說話也不佛言佛語
自有一番哲理
淡然中也不爭
很少看到的蓮花座
蓋好於1926年
算算到現在已經是90幾年
現在已經是直轄市定古蹟
寺院裡有這藝術燈
搭配金身菩薩身不一樣的藝術氣質
完全不土豪氣
但中皮西身的建築是我看少
燈上的浮雕也是美
因為看到西方元素
完全出乎我意料
此時師父已再做晚課
我忘情得一直拍
師父在旁呼手叫我不要拍
我完全沒看見
連這線板也是美
跟台灣博物館一樣
都是西式元素
用在東方發揚光大的佛教
宗教早已融合
爭的也是人世間
吊鐘鼓既然是用象
好特別
創立者是來自新竹香山的林妙清
在新竹香山一善堂學佛苦修三年
在一場特別講習後
拜覺力禪師為師法名就是妙清
經過禪師指點
決定在中和碧湖山蓋圓通禪寺
這既有唐風又像日式風格得禪寺
每一個小細節處都有細膩的設計
淡淡的禪風味
在細膩處呈現其富含哲理的設計_
如同佛法有很多細膩技巧
告訴你如何因應不同調理尋求出人生的方法
吊鐘的地方感覺像是龍
對於中和我一直停留擠跟亂還有人多
捷運的便利
跟位居台北的衛星城市
人多就我覺得這城市擁擠
但中和有很多大型社區就比較沒這感覺
而傳統社區難免
經過高速公路到新店
大都會看到這個大型的土地公
烘爐地
他也在中和
竟然來到這裡
就去走一走吧
在山上
隨著彎轉了一轉
看到了彩紅
大城市中的彩紅
小小的台灣
一層一層的大型高樓
有著異國的氛圍
台灣真得很有福寶
小小的一個島
治安好
人又熱情
這就是美麗的台灣
靠近一看真得好大的土地公爺爺
風水學中稱呼此地是絕佳之地
現地左右二側各突出一山頭
三足鼎立樣子像烘爐
所以這裡就叫烘爐地
聽起來就覺得很溫暖
順著樓梯爬到二樓
我們沒在上去
因為此時已起風
微微飄著雨
而我們穿著單薄
還是乖點
土地公所在地是叫做南山福德宮
在北部是很有名
已經260年了
實在看不出來
這些亮晶晶的元寶
代表著希望
呂德近從原鄉背負香火
攜眷來台在這付近從事墾殖
開墾中發現三塊石板
恭請福德香火跟一只陶爐
簡單蓋了一座小廟
這是福星宮的根基
傳奇的還在後面
寒冬中長輩們就帶便當上山
就把便當放在石板上
到了中午便當還是熱熱
山間涼風完全沒影響
傳說就此展開
後來就開始蓋廟
本是小廟一間
後來地方人士叫的土地公神威顯赫
居小廟太委屈了
開始募款蓋大廟
募款外並已就地取材
才能蓋的今日大廟
眾志成城齊心斷金
一片真誠
我沒事就前後走走
看見這隻神彩翼翼的龍
讀完歷史再回頭看
又有不同風貌
多了一份接近感
顏色很有中國風
五彩亮麗
而這小土地公
很可愛
我添了香油錢
除了虔誠禮拜眾神外
這裡也是求財的重地
但土地公爺爺俯豃眾生
應該不像人類想多了
我們不看夜景
因為夜景已在我們心中
記錄其實是為了留下足跡
再過幾年後
不知這裡又是甚麼風情
自己開拼布教室以來
很少去求財
財總是得自己掙來
這是我一貫的理念
當然也因為求財麻煩
所以我就懶了
但是這些地方為什麼會紅
都是我想一看究竟的最大原由
烘爐地除了佛之外
來這一看夜景也是很棒的地方
這也是我今天出來散步的原因
兩地不同
卻也歡喜生
生活本來所求不多
而在這兩地有步道可相連
也是在找資料中看到
新的年度多走步道
是新年新目標
2017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