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八卦
總是繞阿繞
總在附近
無法走出太多
過年回娘家
老媽媽年紀越來越大
如同老建築
但有人照顧
可悠活人生
以前老家總在延平街和平街游移
也是跟著新竹東門城門
永保持一段距離
都是在西門附近
會到長和宮是因為他旁邊有一家超好吃的竹山意麵
長和宮供奉的是湄洲媽祖
德可配天 霖雨蒼生的匾是嘉慶年間頒發
多年的歷史
前門的石階已不平整
外媽祖的門神是女眾
廟裡廟外都有很多漂亮的彩繪作品
很含蓄
不同圖城隍廟金碧輝煌
卻另有一種女性的嫻淑美
長和宮的興建肇始於1742年,
當時竹塹市街發展起來,許多郊商便在長和宮為議事地點,
所以取名長和宮是有船頭行長久合作,和平共處的意思。
1828年郊商組織「金長和」成立後,選擇將長和宮作為議事場所以及塹郊的會館
市區是閩南人為主的族群(75%),
飲食以台式 閩南菜 為主。長和宮周邊為代表。
長和宮由三川殿、正殿與後殿所組成,
其中三川殿的牆堵石雕仍為清朝原件
三川殿正殿之木結構有對場作,不過不明顯。
前殿石雕有對場作,不過不明顯。
是臺灣現存少數同時具有石雕對場作及木結構場作之建築。
可能是台灣現存最早之對場作建築。
(長和宮與城隍廟的木雕畫作與城隍廟差異性很大,若說城隍廟金碧輝煌,長和宮就親民多了.)
新竹市長和宮供奉的媽祖神像,
不僅是270多年前從湄洲來臺,頭上所鑲頭髮,相傳即為媽祖遺世的真跡。
大門對聯( 代表當年 建廟與湄洲祖廟 的特殊情感 )
- 左:長發婆心恩垂竹塹
- 右:和舒母德祥溯湄洲
廟內主祀天上聖母,為清乾隆七年時竹塹水郊會與福建莆田萬梅堂禪師林義濤供奉,
由湄洲祖廟迎請至竹塹長和宮。
此媽祖神像特別之處在於「軟身神像」,
即關節四肢可以活動,與戴有「真人頭髮」,
史載媽祖林默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仙逝,得年二十八歲。
當前由湄洲祖廟一直保存著林默娘升天成仙後所遺留的一束頭髮,
肉身則火化,後來為了信眾分靈需要而分成三份,而分別製作成三尊軟身神像。
據宮中史料記載,3尊神像中1尊「大媽」留在湄洲祖廟朝天閣正殿,
惜已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第2尊「二媽」流向南洋,不知去向;
第3尊「三媽」則為今日新竹市長和宮的軟身真髮媽祖,所以長和宮所祭祀的媽祖又稱「湄洲祖廟正三媽」。
當時媽祖來臺時所坐的神轎、香條板等文物,現都保存在長和宮中。
(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下次回去還要好好看)
文革後新雕的鎮殿大媽來抵臺巡禮,
駐駕於長和宮時,廟方曾取下后冠,
隨行的中國大陸湄洲長者們一看到,
就立即跪伏在湄洲正三媽座前叩首,
當晚長和宮讓出正龕湄洲鎮殿新大媽駐駕,
湄洲朝天閣廟方堅持不可,於是新竹方面提議兩宮媽祖並坐,
湄洲的鎮殿新大媽坐左方(大邊)。湄洲方面卻表示,
來臺巡禮的這尊湄洲鎮殿新大媽只能右方(小邊),
但是最終湄洲媽在長和宮廟方堅持下於大邊駐駕。
精彩的文史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半浮雕
讓立體感更明顯
雖然有一段時間
但是顏色卻依然有一種飽滿美
符合今年羊年
廟方也準備了一隻像真羊的羊
阿伯說這可是一隻真羊的標本
將裡面的內臟全挖除
再重新乾燥
果然羊兒栩栩如生
放在牛旁倒也和樂融融
牛身我倒是有三項未摸到
羊身替老二摸了羊肚
祝她今年學業大進步
摸一摸不免俗
到也好玩
今年廟方還準備過七關
難怪一堆信眾在裡面繞來又繞去
但是再多
依然沒有城隍廟的多
新竹建成有四城門
到長和宮是北門的臨界點
我在餐廳前看到這介紹碑
但很多人都勇敢地給她踩過去
實在不知如何說
北門 拱辰門
從這裡是道往外走的
所以這裡非常繁華
但我看到有一位類似古蹟建築
已被怪手用的四不像
猶如缺手缺腳的人
只好快快走過
並留下足跡
下一次來又有多少美好
房子被現代利益犧牲掉
在長和宮對面有兩間能在營業的藥房
前面這一間杏春保存的不錯
這兩句對聯真好
杏林生意滿
春井活人多
這塊招牌金光閃閃
隱約見城門樣
梁柱以大塊原木支撐
這不就跟歐洲鄉村式的感覺是相同的
最有人情味的拱廊
圓的型
不也是中國人講究的圓
人圓是圓理才會圓
另一家弘安堂僅剩騎樓是舊建築
其他已走樣了
這一家商行
的山牆有稻穗滿滿的圖案
不知他是做甚麼行業
在清代,北門大街為竹塹城中心向北出城的道路,
是竹塹通往艋舺的官道(臺灣南北縱貫公路前身)的一部分,
北門大街最繁榮始於清代,是清代至日治時期新竹市最重要的商業中心。
北門大街因有郊商,成為北台灣兩岸貿易貨物集散地。
大陸的貨物由舊港上岸,運到北門街長和宮,再由此轉運到其他地方。
北門大街曾發生兩次祝融之禍。
1886年清代晚期,由靠城隍廟端的北鼓樓延燒附近商家。
日治初期1901年發生第二場大火,
由靠近長和宮的金德美商隍廟號延燒,
新竹城北門拱辰樓也在那次大火燒毀。
兩次大火將新竹市最早發展的商業區燒得面目全非。
至日治時代中葉,因都市計畫將都市重心移轉至東門,
行政中心與日人社區於東區發展,驛前大道的開通、
火車站的使用率提升以及新竹機場開闢,
北門大街的重要性逐漸由驛前大道(今中正路)所取代。
明志書院、開北臺拔元徵士第遺址、水仙宮均為歷史悠久的古蹟。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看完這一段歷史再看看幾棟凋零的樓
夾雜在新大樓之間
總有一股時間往前跑
而這些舊建築在屋主無力國家不管的狀況下
消失之路是指日可待
我總帶著相機
隨時捕捉身影
因為不知甚麼時候它會不見
而這家商行
也是有滿滿的裝飾
右邊的結構已經有脫落
綠色的騎樓梁柱倒也少見
而這家棉被行
是典型的長屋建築
雖然簡單
卻有一種熟悉感
掉落的兩字寫著吳服
新泰春吳服店
樓上的花磚是重點
走著走著看到周益記古厝
這是極品
小勳章石飾以花草
秀氣又精緻
古厝雖然大
但圖案屬於精緻小巧型
花草偏多
反而比大氣型的裝飾
多了一份用心感
忍不住回頭再看它幾眼
回過頭來看到巷子有一黑瓦日式建築
走進去瞧瞧
卻大門已不知在何處
看到一紅磚建築
備感窩心
看到一家完全原汁原味的店
連加一點水都沒有
所有的家具陳列用品
完全都沒變
和我小時候看得一模一樣
不是故意拍老闆翹腳的樣子
是不好意思大主大意拍
所以就閃阿閃的拍
看到這樣的房子
會想到小時候
雖然家窮
但大家圍著吃飯
僅管沒魚肉
大是吃的也是白米飯
爸媽真的很辛苦
白手起家
空手博拳打出一片天地
雖然沒有人當大官做大業
但也各自平平安安安分守己
大城市中的小故事
比比皆是
以前年紀輕倒也覺得這樣人生還真是貧乏
現在回頭看看
平安就是福阿
走到這裡是北門街一號
轉過來就是城隍廟
永遠都是很多人的城隍廟
說起新竹城隍廟
是大眾所皆知的名廟
裡面還有東轅門
城隍廟的建築規模宏大,
本體採三殿式,格局方正,各部分木作雕飾均講究,
城隍廟入口兩側牆面的「正直」、「聰明」四字,
曾獲勳一等旭日大綬章的謝介石請匾,
「理贊陰陽」匾則是地方開台進士鄭用錫所贈
農曆七月鬼月時,新竹市有「都城隍放、地藏王收」的傳統,
由新竹城隍廟開鬼門新竹地藏庵封鬼門
鬼月期間廟內外會舉辦祭典活動,尤其在農曆七月十五日,
都城隍出巡時最為熱鬧,隊伍綿延數公里,
(都從下午三點開始到晚上八點後,還可以看到來自台灣各廟宇的隊伍在遊行,對於小時候沒電視節目可以看來說,簡直好看的不得了.重點是七爺,八爺身上那餅,說是保平安,其實對我們來說那可是珍饈)
家家戶戶沿街祭拜,是由都城隍正殿本尊親自出巡,頗為隆重。
風水位置是平洋龍結穴是不可多得( 平洋結穴靈氣勝過千江水 )。
這對可愛的石獅子可是響叮噹
都城隍廟石獅,石材取自泉州惠安黃塘的玉昌湖青斗石,是石中極品,
在台灣石獅中,新竹城隍廟石獅石質最細,色澤最綠,
時間久了墨綠色青斗石會轉化出油亮光滑的包漿皮殼,
造型也最為小巧可愛。本廟石獅亦是台灣郵政史上首次出現的石獅郵票圖案。
城隍廟的歷史淵遠流長
看看維基百科怎麼說
清高宗乾隆12年(1747年),淡水同知曾曰瑛頗有治績,
比淡水廳的許多衙門還快。新竹城隍,當時依例稱「廳城隍(縣城隍等級),顯佑伯」。
城隍廟和媽祖廟的土地均由開墾竹塹第一人─王世傑捐贈,
因此在寺廟中都有「王世傑長生祿位」。
城隍廟建成後需要有經費維持開銷,
王世傑將北門大街一帶的田租收入作為維持城隍廟的開銷
(原來如此先人做事真的是考量詳細,不像現在人)
唯府治仍用原新竹淡水廳署。新竹城隍遂晉升為「府城隍,綏靖侯」。
而臺北府府城直到光緒四年(1878年)遷至艋舺(今臺北市萬華)。
決定以新竹城隍廟為消災法會舉行地點,
總轄臺灣,當時一度為全臺灣唯一的省級城隍廟。
(原來隨時隨地廟宇都會有那麼多人)
大正十三年(1924年)城隍廟改建,由當時地方望族北門鄭家出資維修,
今天看到的城隍廟的規模和建築,就是當時修繕而來,
正因如此,鄭家從日治時代就成為「世襲」制的管理人。
今天城隍廟的管理人仍是北門鄭家裔孫
對於我而言
過年前一晚也就是除夕
爸爸媽媽會叫我們先洗澡
然後到城隍廟拜拜
平常晚上不太能進廟
但過年就不一樣
城隍廟也是我們過年賞花燈之地
平常 沒有那麼大空間可放置大型花燈
這時城隍廟就可以看到
當然現在花燈已不算什麼
不但式微
更是不被重視
而城隍廟前的西門市場
更是我媽常買菜的地方
而西門市場也是售價較高的地方
但菜色也是較多花俏部分
所以我們都喜歡跟媽媽常逛西門市場
而爸爸更是常買旁邊店面的粽子
給我們解饞
從西門市場可以接到中央市場
中央市場右邊賣菜
左邊賣雜貨
有很多民生雜貨級訂製衣服地方
還有靠近城隍廟內有很多家風水名師
還有手工藝店
這天經過還發現我小時候常光臨的手工藝店依然在
真的是屹立不搖
走出中央市場就是三角公園了
三角公園一直都是老人家聚集的地方
在這裡發現了一座較現代的建築
跟北門街上的的新泰春吳服店
是屬於同期簡約的建設
在三角公園對面有念書的救國團
在我那年代當中算最長應用的社會資源
爬山 學東西都是救國團
師資好 學費便宜
從中央市場往南門市場那又是不一樣的光景了
下回分享
201502 記